1
小明今年四年級,平時中午在學校附近的寄宿點休息。一天,媽媽接到宿舍阿姨的電話,說小明中午在宿舍手腳抽搐,兩眼發白,口吐白沫,太嚇人了,以后不要到宿舍來午休了,家人自己照顧吧。小明媽媽只好每天中午在學校、家和工作單位之間奔波。
小波仍記得自己一年前無奈轉學的原因。有一天,正在上課時,他突然覺得肚子一股熱氣上沖,隨后大叫一聲就不清楚了,醒來時發現自己倒在地上,周圍是慌亂的同學們和老師,聽他們說剛才自己一下摔倒在地,手腳抽搐。從那以后,同學們對他的態度變了,走路回避他,大家不再和他一起玩耍,更過分的是有些孩子還模仿抽搐的樣子取笑他。爸爸于是把他轉到另一所學校。現在,“我一定要好好治療,不要在學校再犯病!”小波在心里暗暗下決心。
這兩個孩子,都得了癲癇。
2
癲癇是一種腦部疾病,是因為內在的遺傳因素和外在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癲癇患病率為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七,全國約有600萬活動性癲癇病人。各年齡均有發病,其中尤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高,而他們,就是校園里的癲癇孩子。
癲癇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癥狀輕微的如“失神”,表現為正在做的動作突然中斷或明顯變慢,同時孩子意識不清,但幾秒鐘就恢復正常,常常被家人和老師忽視,被當作不認真、不專心學習、做事。癥狀嚴重的如“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表現為突然的意識喪失、手腳發硬并劇烈抽動,會突然摔倒導致受傷,可能伴有大小便失禁,幾分鐘后逐漸恢復。
患癲癇的孩子,有些人智力正常,有些人可能學習困難,并有性格、脾氣的改變。這只是疾病的表現,孩子本身并無過錯。
但因為癲癇發作的表現常給觀看的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不了解的人感到害怕。又因為病人發作時可能會發出大叫聲、面部肌肉扭曲、大小便失禁,人們常對癲癇病人有誤解和歧視,不愿意和他們在一起,不信任他們的能力,上學、求職都可能不順利。病人擔心在同學、朋友面前發作,擔心遭人嘲笑,常常感覺自卑、壓抑。
其實,患癲癇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癲癇僅僅是一種腦部疾病,它不是因為不良行為引起的,也不具有傳染性,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特殊。只要大家對癲癇多一些了解,這社會對癲癇病人的誤解就會少一些,他們的心理壓力也會減少一些。
3
老師的表現非常重要,對患病孩子能否繼續在學校順利學習起關鍵作用。老師如果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面對發病的孩子,能鎮定自若地處理,安排其他同學幫助、照顧發病的孩子,會給孩子們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如果班上的同學都能坦然面對患病孩子,照常一起上課、玩耍,不去孤立、排斥他,患病孩子沒有被另眼相待的感覺,他們才可能繼續安心上學。
可惜,我國目前的現狀是,癲癇孩子們就像文章開頭的小明、小波,被宿舍拒絕,被同學排斥,不得不一次次轉學,甚至,只能輟學在家。成人后,常常找不到工作,陷入困難境地。
每年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校園內的癲癇患者”。校園內的癲癇孩子數量眾多,他們正處于學知識的年齡,學習環境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普及癲癇知識,讓社會、學校、家長和孩子們認識癲癇,了解癲癇,給患有癲癇的孩子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平等接受教育,是我們的初衷。
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