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住在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有個十四、五歲的女兒,生得端正、聰明,又有口才,在一國之中,可說無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
父母非常疼愛這個獨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憂愁,見到女兒,心中的憂愁苦惱當下就消散了。面對女兒突然死亡,父親心中的悲痛難以言喻,每天傷心啼哭,不覺竟然瘋了,整日到處亂走。
有天來到佛陀所住的地方,一見到佛陀,當下神智清醒,并向佛陀頂禮。悲傷的父親說:“我沒有兒子,只有這個女兒,愛惜她如手中珠玉,讓我忘掉一 切憂 愁。可是忽然重病,在我的面前舍我而亡,喚不醒,叫不答,眼睛一閉,身體就冷掉,呼吸就停止。任憑我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心中的郁悶痛苦無法形容,難以忍 耐,唯愿世尊解開我的憂愁。”他的聲音哽咽,淚流滿面,令旁邊聞者也不禁為之濕袖。
2
佛陀就跟他開示說,世間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
第一、“有常者必無常”。
就是說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繼續保持原貌,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本質會慢慢改變,最后就消失。例如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經過生老病死,最后在這個世間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
第二、“富貴者必不久”。
就是說不管怎樣大富大貴的人,最后也會頹敗下來。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除非代代行善積德,才能保持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但是我們凡夫都有慳貪的心,有了還要更多,多還要永遠。所以,沒有布施,富貴就不長久。
第三、“會合者必別離”。
六親眷屬在一起,或是親戚朋友的往來,有一天都會離散,所謂“無不破之家,無不敗之國”。尤其時代不同,孩子長大往往離鄉背井出外謀生,放年邁雙親守著故鄉田園,即使生活在一起,最后也會生離死別。
第四、“強健者必歸死”。
不管多么年輕、強壯的身體,總有死亡的時候;即使再長壽,也終歸一死。人不論誰,從生下來,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時刻在他旁邊威脅著。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決后生大事,則生亦安,死亦安,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佛陀因此說了四句偈: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生者必死。
這位婆羅門恭聞佛陀為他開示這些偈語,心便開解,而作比丘,深觀無常,終于證阿羅漢。
3
2017年8月9日-12日,在國家有關部委和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中華傳統家道家風、鑄就百年基業大商之魂”為主題的第六屆秀瑞斯·中華百家和鳴國學論壇,將在北京隆重舉辦!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度,古典詩文蘊含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國古典文化底蘊深厚,第六屆中華百家和鳴國學論壇特別邀請到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釋果寧法師蒞臨論壇,并作出重要演講。
屆時豪杰匯集,結緣國學,志堅博聞,共勤共勉,聆聽精辟國學解讀、領悟傳世智慧文采!
4
釋果寧法師,字戒凈,廈門南普陀寺出家。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
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
法師淵博的學識、圓融的智慧、無處不在的禪機,已讓社會各階層人士受益匪淺,先后受邀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移動、美贊臣、力諾集團、中外管理論壇、國際金鑰匙組織等眾多高校機構發表演講數百場。果寧法師希望通過他的演講能夠幫助大家明心見性,尋求到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