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117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為什么讀過的書、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了?不要再用記憶力不好作為借口,很有可能是方法不對,了解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你可以記住所有想要記住的事情。
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關注你的想法,回答一個問題:烏鴉是什么顏色的?是否感受到這樣一個過程:開始,你并沒有想到烏鴉,而當我提出烏鴉顏色的問題時,你的腦海中出現了烏鴉的形象,并且得到烏鴉是黑色的這個答案。通過上面的這個小實驗,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并不是只有一個部分,科學家們提出了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概念。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過去被叫做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是指在大腦中對正在處理的信息進行瞬時以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就像是大腦中的一塊黑板,你在上面寫寫畫畫,記錄那些尚在考慮或者還在試圖理解的想法,但是也正如粉筆字容易被擦掉一樣,這些記憶也是不牢固的。另外,這塊黑板的大小是有限制的,即工作記憶是有容量的。過去認為,工作記憶能容納7個記憶單元,后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的廣泛共識是,工作記憶只能容納4個組塊。所以當你要同時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腦子“不夠用”的感覺。
相反,長期記憶可以看做倉庫。東西一旦進去,它們通常就一直待在哪里了,這間倉庫幽深廣闊,可以容納數十億件物品。我們的長期記憶容量對于想要記住的內容是綽綽有余的,不用擔心記不住是因為大腦容量不夠。我們從外界環境獲取信息,在工作記憶中處理之后,存放到長期記憶中。
如果用計算機類比的話,工作記憶就像是內存(RAM),而長期記憶就是硬盤。如果沒有損壞,硬盤中的信息幾乎可以永久保存。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所說的遺忘到底是怎么回事?
遺忘的本質
一百多年前,倫敦有個叫Philip Ballard的英語老師,拿自己班的學生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學生閱讀一首詩,并且要求盡量把詩背下來。學完休息五分鐘,馬上進行默寫測試,結果成績都一般。Ballard老師沒有要求學生繼續學習這首詩,學生們以為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兩天后,Ballard突然要求學生再次默寫那首詩。在這期間學生們都沒有進行任何復習,所以我們設想,這一次的測試成績應該更差。
結果恰恰相反,成績反而平均提高了10%。
根據人們熟知的“遺忘曲線”的原理,人對事物的記憶應該隨著時間不斷減弱,而且最初幾天遺忘的速度還特別快,怎么可能還加強了呢?后來有好幾個人拿別的實驗證明Ballard這個所謂“記憶增強”效應根本不存在,可是偶爾又有人說他重復出來了,這件事反反復復,困擾了心理學家好幾十年。
一直到1980年代,人們才算理出一點頭緒。原來這個關鍵在于記憶的東西是什么。一般心理學家搞記憶力研究都是讓人記若干組沒有規律的字母組合,在這樣的情況下,記憶衰減確實符合遺忘曲線。但Ballard實驗用的是詩,詩歌的詞句之間有聯系。這種情況下,Ballard效應就存在。
那么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對教授夫妻,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據此提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記憶理論模型——它能完美解釋各種關于記憶和遺忘的現象,能為我們的學習提供指導。
我們一般認為記憶就像是寫在沙灘上的字,隨著時間就會慢慢褪掉。但Bjork家的理論說,人的記憶其實有兩個強度:存儲強度(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強度(retrieval strength)。
存儲強度不會隨時間減弱!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絕大部分都被大腦自動忽略了。除了這些被忽略的,那些你主動希望記住的東西——比如人名,電話——一旦進入記憶,就永遠在那里了。下次再見到它,它在大腦中的存儲強度會增強。就算你再也見不到它,它的存儲強度也不會減弱。
那我們為什么會忘記一些東西呢?那就是提取強度出了問題。如果沒有復習,提取強度就隨著時間慢慢減弱。比如現在讓你回憶二十年前同學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來什么,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見面,倆人一聊天,過去的種種就呼啦一下全回來了。記憶還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心理學家說,提取強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記憶,提取強度就會增加;而因為這個記憶在你腦子里又過了一遍,所以存儲強度也增加了。就好比記憶存儲在長期記憶的倉庫中,你在提取時就是在建立獲取這件物品的通道,我們所說的遺忘并不是物品遺失了,而是獲取物品的通道消失了。
現在再來看Ballard的這個實驗,學生們第一次測試的時候,他們要提取剛剛得到的記憶,這個提取動作把詩歌的記憶加強了,雖然之后并沒有再復習,但他們相當于在課堂上已經復習過了。兩天后再測試,上次就已經背寫出來的詩句就毫不費力,再加上詩句之間是有聯系的,那些上次記憶模糊的,他們靠聯想就能填空,這次也能多寫幾句。
更重要的是,提取的時候越困難,這個提取動作對兩個強度的增加值就越明顯。在這里引入“必要難度”的概念,輸入和輸出的難度是負相關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知識的輸入階段太容易,那日后想要輸出,從記憶中提取時就會越困難。
所以為什么有的人讀書寫了很多的讀書筆記,可是效果也不好,書中的內容也記不住。那是因為他們的存儲過程太容易,大多數的讀書筆記只是摘抄書中的內容,這也是大部分研究中經常把文章讀很多遍與在文章上面畫很多線作為對照組,這兩種方法的效果一般是最差的。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在讀完書的一章后,不急著寫讀書筆記,而是過一段時間,通過回憶將書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費曼技巧就是類似的原理。
通過記憶術記憶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記憶術書籍,其實大部分的記憶方法,在原理上可以歸結為一個——記憶宮殿。記憶宮殿源于古希臘的一個傳說:
著名詩人西蒙尼戴斯參加了貴族舉行的宴會,他在現場吟誦了一首抒情詩贊美主人,同時也贊美了卡斯托和波盧克斯雙子神。沒過多久,門外傳信說有兩位年輕人要來見尼戴斯,他立刻離席來到門口,卻不見訪客。就在他來到門口之際,宴席大廳的屋頂突然倒塌,其他賓客都被壓死在廢墟下,尸體血肉模糊,根本無法辨認。而尼戴斯領著賓客的家屬,走到之前賓客所坐的位置上,幫助他們認領自己去世的親人。西蒙尼戴斯就是這樣發明了記憶術,由于自己記得各位客人在席間的座次,從而能辨認出面目全非的尸體。
其方法是利用熟悉的空間地點,把它當做視覺形象的記事本,用來存儲你想要記住的概念形象。從進化學角度解釋,我們在記憶空間地點上具有優勢。我們的祖先沒有記憶大量人名和數字的需要,他們需要記住的是怎么在獵鹿三天后找到回家的路,記住在哪里能收獲到成熟飽滿的藍莓。研究人員用核磁掃描國際記憶大師的大腦發現,他們在記憶數字的時候,大腦活躍的地方并不是負責處理數字的部分,而是視覺與空間的部分。
所以,當要記住一些新的內容時,用這些熟悉的地點作為掛鉤,通過夸張、想象等方式創造新知識與這些地點的聯系,大腦喜歡生動的事物。然后將這些地點串起來,也就自然而然能夠將新知識作為整體記住了。這種方法對于記憶一些沒有關聯的陳述性知識特別有效。
總結
記憶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我們從外界環境獲取信息,在工作記憶中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存儲到長期記憶中。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從長期記憶里提取相關的信息,放到工作記憶中加工。
遺忘并不是指在長期記憶中的部分遺失,存儲強度不會減弱,而是指我們提取信息的途徑消失了。重復是對抗遺忘的有效方法,不過重復也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簡單地多次閱讀,而是要增加存儲和提取信息的難度,提取越困難,提取強度和存儲強度的增加越明顯。在學習的時候采用間隔效應和費曼技巧,是不錯的方法。
我們天生具有優秀的空間視覺記憶能力,這是埋在基因中的天賦。記憶宮殿是基于這一原理的記憶方法,而且通過夸張、類比、比喻的方法,使得需要記憶的內容越生動,就越容易記住。
參考內容
《學習之道》【美】芭芭拉·奧克利
《認知學習法》 千古劉傳
《忘記是為了更好的記住》 萬維剛·精英日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