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幾乎人人都想要,但過度追求卻可能是有害的,因為過度追求安全感,必定是以放棄很多潛在的機會為代價。
大部分人是這樣的:時時刻刻關注身邊所有可以被關注的東西,而且非常害怕竟然有被自己遺漏的。這樣做會有什么問題呢?
由于他們不能深入長期的觀察,不能深入長期的思考,由于他們的注意力時時刻刻消耗在身邊發生的一切,所以實際上他們沒有過去,沒有將來,也不知道可以有過去,有將來,他們只有現在,一個沒有過去將來做對比的現在,于是他們就只能被困在永恒的當下。
房子的安全感
很多人對于房子有一種執念,覺得有房才有家,房子是安全感的象征,其實這種想法在通貨膨脹成為時代主旋律的情況下,成為很多人買房的動力,并且可以借由貨幣增發而坐上財富快通車,進而快速將負債轉變為資產。
這個功能對于普通人來講是少數可以在短時間讓自己的資產實現裂變的渠道。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房子都有這個功能,大概率來講或許可以這么說,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產。
并且由于大城市板塊輪動理論,即使購買也要選擇有潛力的板塊,也就是政府會大規模投入資金興建各種硬件設施的區域。不過由于時間的作用,也有可能之前板塊輪動后的區域后期也會由于價格較低而成為價格洼地,不過能看出這之前的區別以及之后的發展潛力就需要很多智慧和相當的知識儲備了。
不過對于這個觀點并不是很多人都會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一種看法是對于年輕人來說,房子占據流動資金的金額過于巨大,這也意味著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一旦購房,就意味著跟很多機會說了再見。成本的概念是什么?成本就是你為了某事或某物放棄了原本可獲得的最大利益。
生活在資產收益遠遠大于勞動性收益的今天,放棄買房這個收益對于大部分的年輕人來說或許并沒有購房以后資產收益大。
因為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所分享到的經濟收益大部分都來源于工資和其他兼職性收入,可是這個收入對于房價高啟的今天無異于杯水車薪。
或許有人會爭論說對于年輕人而言,買了房以后,未來的無限可能也許就要大幅縮水,這種安全感其實本質上是以放棄了未來可能會產生的更大的安全感為代價的,因此買房并不會讓安全感憑空產生,它只是一個交易行為。對于這種觀點我并不贊同,在通貨膨脹每年以12%的速度遞增,即使你可以通過一些技能賺到一些錢,可是如果你沒有很好的投資渠道,過不了幾年,你的資產就會大幅度縮水。更何況能夠憑借自己工資性收入來大幅度增加自己資產的人或許只是每個行業前2%左右的人,對于大多數的我們來說很難躋身到此行列。
當然能力特別強的或許有機會跨越這個鴻溝,可是你明明可以坐上快車道,卻非得選擇裸奔,非得拒絕大的形勢,這未免有點迂腐。
還有人會說投機品的漲跌,這是從事后去看的,不能因為近10幾年買房的人看上去資產的表面數字升值了就說買房有安全感,年輕人努力工作能跑贏房價的還是不少的,更何況房價上漲還只是個概率事件,若是不大幅上升了呢?就會被工作上的成長遠遠甩在后面。
對于這個觀點可以從2003年以后的政策來尋找答案。我們很多人都關注2008年美國次貸經濟危機之后,我國為了防止經濟大幅度的下跌而發行了4萬億,實際上2008年的四萬億從來都不是一個特殊的數字,2008年也不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要是你知道之后的貨幣發行量估計你會大吃一驚,有機會可以找找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看。
對于上文中提到的房價上漲的幅度會被工作上的成長遠遠甩在后面,這在特定的前提下是成立的。
這個特定前提是政府貨幣發行的速度下降,不實行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或許貨幣政策。但是寄希望于開動印鈔機就能促進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在GDP70%的增長中都是靠投資拉動的背景下,大量制造業的利潤率只有個位數,好多都是靠賣房獲得資金勉強維持度日,大量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潤也不超過賣北上廣深的一套房所得多的時代背景下,竟然有這樣的奢望,真是不知說什么好了。
也有人說可以創業啊,殊不知前幾年火熱的三里屯里激情的創業者現在還剩下多少?據說七八成的創業者都死在了下一輪融資之前。你覺得你是哪個幸運者嗎?
況且創業并不是嘴上說的那么簡單,以為打打嘴炮就能賺錢,未免有點幼稚可笑。你懂得公司運營之道嗎?怎么用最少的代價來獲得優秀人才的加入?怎么管理這些人?工商稅務怎么報稅?怎么報稅最省錢?合同怎么簽訂?條款怎么制定有利于自己?遇到競爭對手怎么辦,采取什么戰略精準打擊對手?怎么在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找準并且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怎么向外宣傳公司形象,企業真正的優勢是什么?怎么防止公司的核心被競爭對手知道?怎么找到客戶?怎么跟客戶達成合作意向?客戶憑什么只跟你合作?
還有很多很多,你覺得你真的能應對嗎?再說你能想到的生意,目前來說,大部分處于白熱化競爭狀態。有時你可能覺得自己的商業計劃完美無缺,肯定能賺錢,那么你可以去市場上看看你這個計劃是否真的賺到錢了?
在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中,大概率來講你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主意的人,憑什么大家想到都沒做啊?你突然之間就好像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于是就一頭扎進去了,后來滿身疲憊的發現原來別人都不做是有原因的,或許有很多你之前壓根想不到的困難出現,而這個困難直接導致你這個項目死在了搖籃中。
對于實體企業來說,還有各種制造成本,運輸成本,各類人員的工資福利,即使最后賺到錢還要交各種所得稅。更不要說還要面對各種公檢法部門的各類檢查,消防,衛生,環保,稅務部門的每次例行檢查都是你利潤大幅度縮減的時機。你要是違抗,后頭自然有你要吃的苦。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要矯枉過正,即使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下,還有很多非常有能力的人在創業也能賺到很多錢,這是真正的勇士,理應得到我們的贊揚。這也是社會發展的活力所在。
上文談的事情并不指這些人,只是這類人比較少而已。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接受自己能接受的,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對于自己無力控制的事物坦誠接受就好。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當好好的客觀的評價和看待自己,想想自己是否是那佼佼者中的一員?
更何況在職場上有35歲現象,現在很多公司招聘都提到要求35歲以下的人,那么35歲以上的人都跑哪去了?難道這些35歲以上的人都是因為能獲得很好的收入而提前退休了?沒退休的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下,在職場職位需要很多新技能而自己又缺乏相應的技能下,這些人又該如何生存?
當然并不是否認說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生存的很好,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很悲慘的后果。
如果看不清時代發展的大背景,只希望追求高曉松宣揚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那么注定會被時代發展的大輪狠狠碾在車輪底下!
愛情里的安全感
愛情里有很多的誤區,其中一個就是過度追求安全感。比方說很多人會去查伴侶的電話、微信,時時報備甚至安裝定位,還會像獵犬一樣嗅他們身上的氣味,這些都不是源于愛情。
有人會說,為什么不是呢?我是因為在乎他(她),怕失去他(她)才會這么做的啊,這不是愛他(她)嗎?
這真的是愛對方的做法嗎?實際上這種說法極度錯誤,你害怕的不過就是對方的背叛罷了,為什么害怕呢?因為一旦對方背叛,受傷最大的就是你。所以你不是因為愛他(她),恰恰是因為愛自己才這么做,而你所有的行為,只是出于恐懼。
有那么一些人,因為恐懼,所以一切不在自己掌控范圍內的,哪怕僅有一丁點的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都會非常害怕,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的掌控。這種心理其實就是巨嬰心理,總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以為世界是圍繞著他自己轉的。
另一些人,他們覺得沒有對方不能活,同時要求對方也沒有自己不能活,所以他們看到對方沒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時候,會莫名惱火,其實本質上不是對對方的惱火,而是對自己。為什么我不能沒有你,而你卻可以沒有我?這是由于他們搞不清楚 “愛”究竟是什么。
還有一些人常常把喜歡和愛搞混,其實喜歡針對行為,愛則是針對人本身。你喜歡的只是那個人表現的行為或者是經過你改良以后的那個人而已并不是愛這個人本身。
可以對照奇點,譚宗明和小包總對安迪的愛。奇點喜歡的是經過他改良以后的安迪,考譚喜歡喜歡的是理性如斯的安迪,而不管奇點還是老譚更多的是愛自己而不是安迪本身。如果真的愛一個人你可以不喜歡他(她)的行為,但這不妨礙你的愛。這就好比是小包總對安迪的愛,不管安迪本身是怎樣的?愛的就是這個人本身,不管理智如斯的安迪,還是有精神病傾向的安迪,他愛的都是這個人本身。
愛克制的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對方,所以你也不會過多要求對方做太多改變。如果你因為不喜歡他(她)的某些行為導致你不愛了,那么就表示你從一開始就沒愛過,只是喜歡而已。
所以請記住:依賴不是愛,愛自己不是愛,喜歡也不是愛。愛情里的安全感只有你自己可以給。
有時我在想人其實就是一個孤島,固然生命旅途中有很多人來來往往,然而很多時候還是需要你自己去面對一些事,而這些事別人根本代替不了。客觀世界就是你頭腦中的一種反應而已,自己到底怎么度過這一生,其實真正決定能否怎么活的主人是你自己。所以很多時候別人如何看待你其實根本不如你想的那么重要,更何況很多人連自己都認識不清楚又談何能認清你呢?于是向內尋求自我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愿你能找到你內心的支撐力量,活出自己想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