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脾氣可大了,稍不如意就暴跳如雷。”很多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嬌寵,習慣了被滿足,當他們遭遇不順心的事情時,往往會感到無法接受,這個時候情緒就可能爆發,比如,哭泣、暴怒、生氣、胡撹蠻纏等。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會本能地想救火,但有時候救火不成,反倒火上澆油。
在孩子鬧情緒的過程中,家長最好保持中性態度,既不要指責孩子的不良情緒,也不要對孩子的不良情緒置之不理。所謂中性的態度,就是客觀地評價孩子的情緒,簡明扼要地指出孩子這種行為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這樣便于孩子快速冷靜下來。
我發現有些家長在處理孩子的不良情緒時,喜歡這樣說: “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 “你那樣做,爸爸不喜歡。”我建議家長盡量少說這樣的話,因為這是在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的情緒,這樣說,會讓孩子覺得他要對大人的情緒負責,從而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意義,也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我建議家長讓孩子看到不好行為的后果,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比如,我家成成、果果鬧情緒之后,等他們情緒平靜了,我會跟他們說: “你知道嗎?剛才你發脾氣,媽媽真的感到很生氣。不過,最嚴重的是,你發脾氣耽誤了自己的時間,如杲你不發脾氣 ,正常吃飯,上學就不會遲到了,是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