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睡眠、運動”——智力提高三大要素
1歲前要好好陪伴,2-4歲語言中樞,第二語言和母語的學習是一樣快的,到了14、5歲時,效果會差很多,因為言語中樞的可塑性差了
內存越大越好,內存小,容易死機,人類的工作記憶也一樣
一歲只有成人記憶的1/3,十歲是成人記憶的2/3,不能認為成人能完成的孩子也能完成。
工作記憶容量是兒童期能力的一個有力的預測指標。(簡易測量方法:問幾個問題看孩子能記住幾個問題,即是她的工作記憶容量。)
能用圖片不用表格,能用表格不用文字,只能用文字那文字盡量少;給孩子一些多元化的信息表征,讓孩子更能形象地掌握
1.可利用性——我們課本上的知識學生聽不懂是因為他們缺乏和這門學科知識相關的知識儲備、背景知識——給予相關背景知識
2.可辨別性:內容相似容易記混淆,怎么辦?要增加辨別線索(如:三把相似鑰匙的區分,或孿生父母能準確區分他們)
3.穩定性:新舊知識如何牢固知識
如果孩子需要完成復雜的綜合題、閱讀題、寫作文需要高級能力,需要一系列簡單規則組合陳高級規則,而簡單規則這是由概念規則構成的,要掌握規則必先掌握概念,概念又分為定義性概念(如:偶數概念)和具體概念,具體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有共同點,通過辨別掌握這類事物的共同點。
如:寫作文:好:心理描寫要生動、細節描寫要具體——但學習困難的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什么是細節,因此:哪里有問題就從哪里補,一直往回推,找到最基礎的問題。
奧斯維爾:“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老師上課時要用盡典型,引出新知識,激活舊知識,否則那樣的導入是無效的。
上課聽音樂促進學習,滿足三個條件:1.熟悉的音樂、2.不帶歌詞的、3.輕音樂
哪些孩子可以很好完成:工作記憶容量大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說明他對以上綜合知識掌握的非常好,不需要做很多的練習,也很好!
聰明又勤奮的孩子因為做了很多練習,輕松拿下!
刻苦的孩子因為勤奮也可以,懶惰又不聰明的孩子無法做出來。
教師要想辦法好好教。
學習力研究一定要好好診斷、監控和評估,就能把握學習困難學生的問題。
朱書記:1.學習是有原理的,懂與不懂都在那里,學與不學都在那里。
教學首先要尋找學習原理,找到捷徑去輔導學習困難的學生。
2.因材施教是一條永恒不變的原理。所以學生的問題在哪里,這是最重要,學習動力、能力、毅力。
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用數據去證明,大數據的運用,用軟件去診斷學習困難的情況,學習診斷性,用軟件去支撐,用軟件診斷,用數據去分析。
量表、數據要量化。
3.總結梳理,一年做了什么?明年要繼續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