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我與地壇》是一本不厚卻非常大的書,內(nèi)容所及需要用很多時間來思考?!段遗c地壇》是散文集、是隨筆,更是多篇散文加上隨筆構(gòu)成的史鐵生的一本傳記,又像是一本非常易讀的哲學(xué)書。
隨著命運,無奈與搖擺
在最年輕得意、最狂妄的年歲,殘廢了雙腿,22歲之后,史鐵生再不能站起來。悲慘不是這本書存在的原因,悲慘是人類世界里的一種必然存在。
書中寫了作者一次住院看到的一個7歲小男孩,小男孩因淘氣摔下車而肌肉萎縮不可逆,小男孩抽泣著說以后再也不淘氣,但是此一次的“不再淘氣”不再有人能允諾他“好啦,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
史鐵生在書里說:“他不知道,他還不懂,命運中有一種錯誤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沒有改正的機會,命運中有一種并非是錯誤的錯誤(比如淘氣,是什么錯誤呢),但這卻是不被原諒的?!?/p>
話語中充滿著對命運的無奈,不僅自己的命運是無奈的,其他人也一樣。但往下看,又將會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希望。作者對命運控訴,向命運低頭又抬頭,有墮落至死的言語表達,也有在路的盡頭看到轉(zhuǎn)角的振奮人心。
在絕望和希望中徘徊不止,他必然想了很多,給過自己很多的勸慰,否則我們無法看到這本書。讀《我與地壇》,自然而然的就會隨著作者的絕望而絕望,隨著作者看到希望而看到希望,心情和思緒伴隨他的語句而變化。
書里可以看到史鐵生在不論公道的命運里如何去活的,如何去想的,如何去寫的。他的字、句構(gòu)成的文章,真的能讓讀者去感受到為何不要和命運爭個高低。這多少有點宿命論之說,但再怎么不信命不認命的人,如何努力奮斗,最后的結(jié)果不還是能被歸咎到命運?成功不仍然可以說是因為命中如此?
“不信命,不認命”的話語不還是在命運的范疇之內(nèi)?
但書的內(nèi)容不僅是局限于怎么認命,因為這不是作者寫作的目的。史鐵生自己在命運的左右兩端徘徊,命運給了大悲大難或者各種坎坷,卻又非無路可走,他給自己也給感受到困難的任何人找了出路,一條心路。他告訴著我們?nèi)ピ趺础霸谒览锟瓷薄?/p>
朝命里看,幸與不幸
史鐵生自然不是要我們認命,他更是一種勸解,對自己的勸解同時也對我們勸解:“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會坍塌?!?/p>
殘酷命運面前,不要太沮喪,上帝公平地在每個人面前都設(shè)置了一道相當?shù)钠琳?,此刻永遠是殘缺的、不完美的,否則未來還有什么追求,沒有了向往和希望,那就意味著絕望,未來必然要坍塌。
作者從自身的不幸,去看他眼里的最幸福,看那飛馳賽道的冠軍劉易斯,看他矯健的雙腿,看他雙腿騰起畫出的完美弧線……這些最幸福,在一次劉易斯的落敗中,成為了最不幸。史鐵生看到和想到了劉易斯在落敗之時的茫然若失,記者和觀眾的焦點在那一刻已然落至他人身上,留給劉易斯的只有失望、落魄和無奈。
于是史鐵生說了:“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設(shè)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的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p>
幸與不幸之間僅一念之差,全然在于人對幸福的理解。去超越自我的路途上理解幸福,看向生命和命運的過程,一個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壞運也無法阻擋我們?nèi)カ@取一個精彩的過程。
“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壞運更利于你去創(chuàng)造精彩的過程。于是絕境潰敗了,它必然潰敗。你立于目的的絕境卻實現(xiàn)著、欣賞著、飽嘗著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夢想使你迷醉,距離就成了歡樂;追求使你充實,失敗和成功都是伴奏;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i>
相信愛情,從無悲劇
公道不論,命運不論,那論什么?論如何去生,如何去活。一個正當最盛年紀的男子,被命運奪取雙腿,和奪去他的生命哪個更加殘酷?這是一個足夠爭論不休而無結(jié)果的問題。史鐵生有了死的勇氣,在次次不眠不休地糾結(jié)后告訴自己,既然死都不怕了,那就也不怕試著去活。既然命運如此安排,接下來怎么樣也就都交給命運。
接受了命運的不幸,看到了命運從來沒有放過誰,作者選擇了一種不視命運、超越命運的愛情觀。
一次住院時,他看到,隔壁病床上躺一位年輕男子,病床邊坐一位年輕女子,男子和女子他們的愛情經(jīng)受著命運的殘酷撕扯。男子突然在一次醫(yī)療事故中癱瘓了,病痛和絕望正在奪取他對愛情的想象,以及對和女子未來生活的想象。這樣的愛情還如何繼續(xù)?男子不會愿意讓女子跟著這般模樣的自己繼續(xù)下去,女子又決然不愿抽離。愛情竟然不僅關(guān)乎兩人的愛與不愛,還關(guān)乎命運。這,不是悲劇嗎?
史鐵生在書里《想念地壇》這一篇章里的一段對話,給了我們答案:
“這個愛情故事,好像是個悲???”
“你說的是婚姻,愛情沒有悲劇。”
對愛者而言,愛情怎么會是悲???對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劇嗎?
“結(jié)尾是什么?”
“等待。”
“之后呢?”
“沒有之后?!?/i>
“或者說,等待的結(jié)果呢?”
“等待就是結(jié)果。”
“那,不是悲劇嗎?”
“不,是秋天?!?/i>
非常簡短的對話,完整地刻畫出了作者自身的愛情觀,實在令人贊嘆。同時也讓人難以想象,這樣浪漫、脫俗的愛情觀,到底是在怎樣的命運、愛情和思考下才浮現(xiàn)出來的?
生活下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命運困擾,都不能磨滅了愛情在各個季節(jié)中的存在。愛而不得、得而卻失、失而苦等都是愛情。愛情會有始終,但是不會有悲劇。
生活忙忙碌碌,生活起起伏伏,生活有苦有樂,生活推著人往前不可停,生活和愛情錯位,但二者卻相互交織著,讓許多男男女女面對心儀者時常有快樂也常有茫然無措?;嫉没际Р皇敲鎸矍榈膽B(tài)度,坦然了去看,相信我們之間無論如何不會是悲劇,彼此才更能勇敢去愛。
浪漫,就是在現(xiàn)實和命運的框架下,超越現(xiàn)實和命運去追尋,追尋的結(jié)果或者說追尋本身就是屬于我們的浪漫。
生死、始終、幸福與不幸……史鐵生辯證而富有著詩意的話語里,教著我們嘗試去換位考量,換到我們正對的位置去。束縛和責任,對應(yīng)著自由,便嘗試去思考剝離現(xiàn)下自身的束縛和責任,去獲得自由,然后會驚人的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那么簡單,獲得了還是失去。
比如在愛情里和婚姻里,彼此之間會相互牽絆,彼此必然都要用私人空間去換取二人的世界,久而久之可能生發(fā)一種想逃離當下狀況的欲望。那便在腦海中排演一下,去剝離,把另一半推出去,感受所謂自由和輕松,也感受失去,感受空空蕩蕩的心魂,感受米蘭·昆德拉筆下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令人窒息的輕。排演之后,或許將發(fā)現(xiàn),逃離只不過把自己推入另一個令人想逃離的狀態(tài)。
不論公道,但且珍惜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在滿是煩惱的一頭去看心中美麗的那一頭,既然無論如何最后都看不到頭,那如何?史鐵生告訴我們:休論公道。命運不是以極端的存在,我們在兩個極點里搖擺,搖過來是喜,擺過去是悲。而在這搖擺的中間,有著必須去珍惜的人。
史鐵生在書里《秋天的懷念》這一篇章,描繪了他下肢癱瘓后和母親的生活,他陷入長時間的墮落,對母親有暴怒、有冷眼、有沉默......回頭想時才醒悟,自己因殘疾的痛苦,在母親那兒只會更甚,母親必然恨不得這殘疾是殘在她身上。
這一篇章足夠令讀者看得潸然淚下,不免會讓人去想,史鐵生在寫這篇章之時,是否會不住地流淚?是否會幾近崩潰卻仍強忍著下筆?紙張是否在這時候早已被淚水浸濕?字字句句是不是在這一篇章里前前后后常涂涂劃劃,紙張是否又是一張張揉碎而換?
史鐵生就此告訴著讀者,無論命運加在自身的殘酷有幾何,沉浸在自身的痛苦是自然的,但要看看身邊那重要的人,那可能為著你牽腸掛肚,可能比你還更痛苦的人。留出一份溫柔,對自己不要那般的殘忍,也對身邊人不要那般殘忍,收下他或她的安慰和關(guān)心,讓他或她可以不那般小心翼翼和挖空心思。
十二篇散文,不厚的書,卻讓人看不完。文采斐然,辭藻華麗而字字到位不多于,史鐵生看向自己的大半生,回憶著將長長的年歲都寫入了其中。書寫的是史鐵生的人生,刻畫的實則是每一個人。不同的時間里看,即使是僅相隔一年來看,都會是不一的體會。
《我與地壇》,值得讀,因為讀不完,要伴著生活去讀,讀著讀著,會發(fā)現(xiàn),讀完全它是非必要的,常常翻開了讀,是重要的。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guān)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臺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