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我在每天一本書計劃中發現的。閱讀它,被視作怎樣做到每天一本書的第一步。
聽起來這本書很厲害?那就讀一讀唄
此書是為那些想要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做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這本書的最主要目的,是介紹通過書本繼續學習和發現的方法,即是如何通過閱讀獲得心智成長。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所慶幸的同時也感到遺憾。慶幸于,在我開始職業生涯正值需要通過閱讀大量書籍進行主動學習的時刻,發現并細致閱讀了此書。遺憾于,過去的數年中,我一次次艱辛地走過資料收集、文獻閱讀、論文撰寫的歷程中,都沒有得到如此這般系統化的方法指導。如果在初入大學時遇見此書,說不定我在閱讀專業書目時會有更多收獲,也可能就不會因為一時的理解困難而早早歸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神曲等書籍。
但這本書帶給我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待——通過閱讀的技巧,可以從一本書上學到更多。
閱讀的目標:娛樂消遣、獲得咨詢、增進理解。
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閱讀的層次是循序漸進的,較高層次包含了較低層次的特性。
旨在增進理解的閱讀,需要上升到分析閱讀的層次。
而更高層次的主題閱讀,適用于針對特定主題閱讀多本相關書籍并進行分析。
本書的論述重點,是分析閱讀的技巧,以及對不同類型讀物進行分析閱讀的方法。
分析閱讀——旨在增進理解的閱讀方法,適用于可以讓你學習的書
成為一名主動的閱讀者,總會探索能力強一些,收獲得多一些。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找出骨架的方法,是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誠實去回答這些問題:這本書講了什么?
具體是如何說明的?
這是真實的/有道理的嗎?
這本書與我何干?
為了幫助解答以上問題,作者提出了15個閱讀規則,并且針對不同類型的讀物進行了規則調整。
-
掌握結構(1-4)
-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進行分類
- 用簡單的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 列舉書中的重要篇章,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整體架構
-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
詮釋作者意圖(5-8)
- 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詞,與作者達成共識
- 從最重要的句子匯總抓去作者的重要主旨
- 找出作者的論述,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 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
批評式閱讀(9-11)
- 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的說:“我了解了”。
- 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 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把議題解釋清楚
-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12-14不同意見,15暫緩評論)
- 你的知識不足
- 你的知識有錯誤
- 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缺乏連貫或前后矛盾
- 你的分析不夠完善。整本書的架構不完整,沒有解決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
實用型的書的閱讀方法
- 任何實用型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實際問題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 根據讀物類型——實用型的書,閱讀問題稍有改變:
- 作者想要你做什么?(這本書講了什么?)
- 了解作者要你這么做的目的(具體是如何說明的?)
-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取決于你認為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最好的追求方法(這是真實的/有道理的嗎?)
- 贊同一本實用性的書=按照作者希望的方式采取行動(這本書與我何干?)
有些書根本用不上這樣的閱讀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者文章都讀。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 不值得這樣閱讀的書——娛樂消遣、接受資訊
- 可以讓你學習的書——值得做分析閱讀;不用再次閱讀,但值得者復習片段或重點;重讀時,會發現書中的內容好像比你記憶中的少了許多;在書籍空白處做筆記會特別有幫助。
- 讀得再通,也無法盡其究竟的書——重讀時,會發現這本書好像與你一起成長了;真理還是真理,只是過去是某一種面貌,現在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讀一本好書的回報
- 閱讀技巧的增長
- 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
如何將知識分子的態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之一。電視觀眾、收音機聽眾、雜志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復雜的組成——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跟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但是這些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后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影機愿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他只要按一個“倒帶”的鈕,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適當言論。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得宜。
1940年寫下的文字,到了今天一樣適用。熱門事件發生后的6小時內就刷頻社交圈的文章們,看似合理的結論背后,有多少事實全貌以及合乎邏輯的推理呢。看過后樂一樂就好。
這里只是吐槽。
畢竟是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