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向大家征集了一個樹洞問題:
你們一般吃第一口飯菜會咀嚼多少下?
評論下方有不同的回答
有人回答:我一般吃飯比較慢,吃一口會嚼30下。
有人回答:我好像吃飯很快,好像最近總鬧胃疼。
還有人說:我好像沒嚼幾下就吞下去了,從小習慣不好。
我很納悶知道是不好的習慣?為什么不調整呢?
還有人說:“我為什么要吃飯數一下啊,這個無關健康的事”。最重要的是享受擺在面前的美食。
我觀察了很多人吃飯,很多人看似在吃飯但沒有好好吃飯,有的囫圇吞棗,有的一心兩用,看手機,刷視頻,發信息。其實這哪里是在好好吃飯?這是在傷害你的身體??!
“細嚼慢咽”這四字看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很難。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好習慣,卻從未重視。
細嚼慢咽是好習慣,充分咀嚼可以讓食物變得細小,使之與消化酶完全混合,被分解成分子更小的物質,便于人體吸收。多花些時間咀嚼食物,食欲中樞才能發出正確指令,使人產生飽腹感,避免過度進食,防止發胖。
其次,咀嚼次數增加,可放慢進餐速度。這是因為飽腹信號傳達到大腦,大約需要15-20分鐘,如果吃飯速度過快,就會發生你已經吃飽了(飽腹信號還沒來得及傳到大腦)大腦卻以為你沒吃飽的情況,繼續大快朵頤,這樣非常容易攝入超標。
另外,充分咀嚼,可以減輕胃腸道的消化負擔。
白巖松說過:人有飽腹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p>
蔓兒也建議大家不要吃的太多,要有飽腹感又要有饑餓感,那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中醫觀點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的津液來自于肺,肺里面的氣是來自于大腸,大腸里的水是來自于食物的水。我們平常喝的水,比如我們在吃飯吃餐前喝水,這個水跟食物的水不一樣,我們人體很精明,當我們一喝水這個水到胃里面就消化掉了蒸發掉了,因為胃在心臟和小腸中間,這地方非常的熱水下去就蒸發掉了,但食物里有很多水,蔬菜呀肉呀米飯魚肉等都有很多水,這些水份混在食物里蒸煮就沒有那么快,一定會到小腸里面去,消化到大腸里才蒸發掉,從大腸里回到肺里面去,這時候陽氣才能走表。有句話飯前先喝湯,苗條又健康。
除了暴飲暴食,在吃自助餐時,不少人習慣性地“大快朵頤”,這種囫圇吞棗的吃法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據了解,由于短時間內吃了大量食品,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出現腹脹、腹痛、反酸、“燒心”等不適,甚至一些市民還有拉肚子等狀況。面對秀色可餐的美食,那還顧得了細嚼慢咽。根本停不下來的節奏。
另外一點溫馨提醒:
吃飯的時候一定要一心一意
大家應該經常有這種體會,刷劇的時候,吃水果、堅果、零食,常常會不知不覺中吃很多。這是因為吃東西的時候如果不專心,飽腹信號會被干擾,人就很難產生正常的飽腹感。
怎么吃飯對身體好
1、吃飯盡量細嚼慢咽,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至少20分鐘以上。
2、劇烈運動之后不要立即飲食,這樣會給胃部造成巨大負擔。
3、不要配碳酸飲料。飲料泡飯,會將胃酸沖淡,加重胃的負擔。碳酸類飲料還會使人產生飽感,但事實上營養并未充分吸收。
4.咀嚼次數盡量在30幾下為宜。
用八個字來給今天的文章做個結尾:好好吃飯,細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