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一聽到寫作,滿腦子的線條在轉圈圈,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筆,就算知道怎么下筆,也不過寫出那么寥寥數個字,無論是文章的字數,還是文章的質量,都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地步。
我非常羨慕那些下筆如有神的人,也不知道他們的腦回路是怎么樣的。我稍微到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上面介紹到,寫作的基本流程有如下幾步:
邏輯整理,素材收集,內容包裝。
邏輯整理是文章的骨架,是支撐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如果骨架不牢固,文章會給人一種很混亂的感覺,往往看完文章后,讀者能理解的也只是片段,而不是整篇文章。
素材收集是文章的血肉,是讓文章更具體的存在,雖然骨架是干貨,但是只有干貨并不能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筆者的意思和想要表達的情感。
內容包裝是文章的升級,存在這世上的文章數不盡數,主題類似,內容重復的文章理所應當也是大大的存在,但是,同樣的骨架,同樣的血肉,卻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讀者體驗。這就是內容包裝上的技巧。就像攝影,平常人和攝影師拍的明明是同一樣事物,但是最終給別人的感官體驗區別卻是極為巨大。
以上幾步,是文章寫作的基本套路,我看有許多文章也有提到,只不過用的詞不一樣,概括的也不一樣,但是意思大致相同。
邏輯整理是相對容易掌握的一方面,因為形式相對固定,大多數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在表現,最簡單的一個邏輯體現: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一般只需要掌握提問的技巧,邏輯基本清晰。比如開始寫議論文:分幾步?怎么開頭?怎么引入?怎么分析?怎么舉例?怎么總結?怎么升華?掌握提問的技巧,基本掌握邏輯整理。
素材收集是邏輯提問后的問題回答。這一個過程入門容易,精通難。世間素材千千萬萬,有好有壞,如何遇見想要的?如何選擇出最佳的?這是一個磨時間的功夫,是一個日積月累,由量變轉化成質變的過程。沒有花費相當大的時間與精力去收集素材,往往文章的深度是有限的。
內容包裝可以理解為寫作的套路,只有套路深,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文章才能深得人心。這是最難的一部分,內容包裝可以是妙筆生花的文筆,可以是別具一格的文章布局,可以是耳目一新的切入角度。唯有多讀文章,多吸收套路,多思考創造套路,才能習得的技巧。
以上三步,其實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積累。
寫文章本身就是自身的一種積累向外輸出的形式。我們總是覺得寫文章難,就是因為我們積累不夠,連最基本的自己想寫什么都不知道,那如何下筆?如何進行接下來的步驟。
積累是一個決定能不能寫作的基本前提,而帶著寫作的目的去積累,會讓積累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