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也成了日常消費的一部分,景區建設更是到了圈地劃圓的地步,給小山丘圍上柵欄就叫天然氧吧,給小池塘放些從別地兒捕來的魚就叫釣魚臺,文人墨客的故鄉更是大書特書,連西門慶的故居都被爭得不可開交。但奇怪的是游人依然絡繹不絕,商人們賺的盆滿缽滿。這就好像明知道前面有個坑,大家還紛紛往里面跳,出來后還要拍個照留個念發到朋友圈。我無法從各方面去論述這個現象的成因,僅從網絡深入人心窺見一斑。現在出門旅游,最先做的就是看攻略游記,別人家的游記洋洋灑灑動則上萬字,話說當年高中作文怎么就連八百字都寫不到呢,然后列個詳細的清單,好像去完成任務一樣。多虧了當今網絡發達,我們可以輕松吸取別人的經驗,被引導被消費。倘若在以前,幾乎所有的路都是自己嘗試出來的,好的壞的,就成了自己獨有的經歷。只是這種經歷,也越來越不被人賞識,因為在社交網絡的世界里,主旋律就是同質化的比較,世界是平的,我們需要被認可。所以大部分人都走了陽光大道,只有很少人選擇了走獨木橋。
不幸的是,我就是那一小眾的人。靈山大佛腳下有個叫靈山精舍的酒店,以“禪”為主題,所有裝飾極簡中透著禪意,很多人特地來趟靈山大佛就是為了住一次靈山精舍,一頓拍照發朋友圈,比起單調的大佛來,顯然禪更能體現他們的內涵。我雖到了靈山,但既沒去看大佛,也沒去住精舍,就在山腳下的一個農家客棧里,聽往來車輛碾在剛下過雨的路面上發出的聲音,偶爾清靜了也能聽見淅淅瀝瀝的雨聲。比起完成任務似的在景點清單上打勾以表示到此一游,我更傾向于體會那種放輕松帶著點新奇走在路上的感覺,不需非得進到人群擁擠的景區才算不虛此行,帶上好心情在周圍走上一遭便心滿意足。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一份詳盡的計劃往往事與愿違,而且越詳盡越耗費心力,旅游是為了放松,如此大費周折的計劃與實施豈不于初衷相違。
我一直信奉,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喜歡騎車,有人不解,何必如此辛苦。我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當我身體力竭的爬上一個坡,路邊出現的一朵花,一陣風,一片水,都能讓我感受到莫名的感動。在平淡生活中,吃苦是為了更好地感受平淡生活的甜。生活中一直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每天走在大街上,你可否有注意到過路燈,還是匆匆而過,甚至吝嗇那輕輕的一瞥。每天夜晚它們都會靜靜佇立在那里,給我們照亮腳下的路。你已經習慣了它們默默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停電了,城市變的安靜又黑暗,你才會想起它,一直陪伴我們,默默無聞的路燈。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停下匆忙的腳步吧,看一看路邊的燈,也許它美的驚人,也許感動到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