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債,從出生起,就欠生身母親的債。她懷胎十月,便是為你受苦。
等你出生后,假如父母辛苦照料、關愛你,那你此生所欠就是父母養(yǎng)育之恩。
還有一種情況,在你出生之后,父母將你遺棄。也許因為你是女孩,父母將你送人。也許你的父母離異了,其中一方并未盡養(yǎng)育職責,那你根本不欠他們的。你所欠的,是養(yǎng)育你之人的恩情。
看過很多新聞,子女幼時把他們送人,等長大了來讓子女贍養(yǎng)。這種父母,臉皮厚的可以。還有的父母,離婚后把子女棄之不顧,也是等子女長大了來索要錢財,讓子女盡贍養(yǎng)義務,這種父母,活該他受罪。你都不曾養(yǎng)育子女,有何臉面來要求他們贍養(yǎng)你?
當然更別提那些虐待子女的父母,毆打、不給飯吃、各種羞辱,這些在新聞里屢見不見。可笑的是,有關部門得知此事后,只會教育了事,把可憐的孩子繼續(xù)丟給這些“非人”的父母,不知道有多少無辜孩童命喪自己親生父母手中!
我們就說說被父母正常養(yǎng)育長大的子女,他們所欠的養(yǎng)育之債,該如何償還?父母和子女的相處模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子女很聽父母的話即可,父母讓我干啥我就干啥。這類人,當然很多。不過假如他自己樂意聽父母的話,而父母又為其安排了一切,兩方面都自得其樂,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聽話孩子肯定會贍養(yǎng)父母,而父母養(yǎng)育這樣的孩子也算是穩(wěn)賺不賠的投資。
第二種,子女不聽父母的話,但是仍然會贍養(yǎng)父母,父母一方又非常開明,支持子女自由生活。所謂不聽父母的話,不是說一定要去打架鬧事,而是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規(guī)劃。不當啃老族,經濟獨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父母可以給我意見,但是我的人生還是要自己來決定。而對于父母,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會盡力回報。這樣的子女和父母之間,不會用親情來控制、脅迫對方。他們之間,將會有真正的愛在流動。
第三種,子女想追尋自己的生活,父母卻對他們說:你要聽話,不聽話就是不孝順。這種模式,對于雙方來說,都是非常痛苦。這種模式里的父母其實把子女一直當做幼兒,覺得子女永遠長不大,永遠不能給自己做決定。可事實上,子女是在不斷成長的。他們讀書、學習、旅行、結交朋友,隨著見識的不斷增多,自主意識也會增強。等他們意識到作為獨立個人,有權利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的選擇可能會超出父母的想象。對于父母來說,他們無法接受子女的自主意識,他們只想讓你聽話。可人之獨立就體現在能夠自己做決定,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這種模式里面,子女應當逃離,否則內耗很大,日子沒法過。如果不逃離,矛盾在短期內又不可能消解,將會有無窮的痛苦。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也是一種緣分,是偶然中的偶然,而且只有一世。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子女是經由他們而來,但并不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不能被任意控制。那這樣的父母養(yǎng)育出來的子女將會少卻許多煩惱。
在我看來,人生在世,養(yǎng)育之恩是一個人必須要報答的第一份恩情。這也是我們欠下的最大的“債”。但是這個“債”不能因此限制我們的思想,控制我們的人生。
每個人還債的方式不同,但只要還了即可。其他人也不必拿孝順一詞來進行道德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