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鄒憬、王盛元《論語通解》為通解,綜合參考楊伯峻《論語譯注》,新編諸子集成之《論語集釋》,南懷瑾《論語別裁》,《四書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通解:
孔子說:“一個不講仁德的人,怎樣來對待禮呢?一個不講仁德的人,如何對待樂呢?”
筆記:
有一種說法,仁由“人”“二”組成,“二”表示了 天地。所以,仁表示天地人,也就是天公地道人倫了。
很明顯,這個“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為君子的一個核心。所謂綱舉目張,人為仁,則禮樂發乎心,通行天下;身正不怕影子斜,人守的住仁,則人堂堂正正立于世。
禮、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
李澤厚先生認為,這個仁就是一種人性心理,一種理智與情感合理交融的情理結構。
整體看,孔子是最講禮的,但又是最不講禮的。一方面,禮是仁的外在表現,所以循禮是仁的一個要求,另一方面,禮是仁的延伸,有仁的人自然就會循禮了。同時,歷代以來,儒家更多是重視仁這個核心,講求的是心中有仁、行仁,而對禮節是相對寬容的。王莽倒是講禮了,他卻篡了漢,魏征經常把李世民頂到南墻根上,算是失禮之極了吧,但是青史留下剛正之名,謚號“文貞”,也就是后來的“文正”。
結合前兩節看,季氏不論是禮,還是樂,都做到及至了——家庭祭祀、宴樂都用到了天子禮樂,能不是及至嗎?可是季氏用天子禮樂并不是顯出了他的“仁”,反而恰好顯出了季氏的“不仁”。
因此,這里孔子也說明了一點,中心思想、根基的重要性。如果出發點、根源上就是錯的,那么即使禮儀再盛大、音樂再莊重,都是白搭,反而更是顯出了自己的無知無禮無仁。
《聊齋》中有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也可以作為這節的一個詮釋。
由此可見,人立志的重要性,三十而立,只有立了正確的志——仁,才可能有后面的不惑、知天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