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好運營,我們很努力,收藏夾里滿是有關運營干貨的網站,關注了很多專注于提供行業干貨的公眾號。看了很多運營干貨文章,但發現自己運營水平進步緩慢,問題出在哪呢?
之前有人寫文分析過原因,多是從學習者自身找問題,但原因真的是完全在于學習者自身嗎?我想未必,今天就來談談在我看來,看了那么多干貨,依然做不好運營的原因有哪些。
1.干貨不干
首先是干貨文章本身的問題, 干貨文章內容參差不齊。很多文章只是空談理論,脫離現實,不具備可執行性,這類文章對于學習者來說毫無價值。曾經有位同事用幾篇文章拼拼湊湊出了一篇談文案寫作的文章,投在某知名干貨網站,被收錄后還被多家網站轉載,瀏覽量和評論量非常高,但我知道這篇文章的內容并非寫作者的經驗之談,因此對于學習者來說未必行之有效。這就是理論上符合邏輯,但實踐中很難執行。
也正是這點,我在自己寫運營文章時總是避免去空談理論,所寫內容要么來自實際工作心得,要么是表達對一些現象的思考,并將思考利用在工作之中。
另外,在一些運營分享中,分享者很難毫無保留的將項目或活動的細節分享出來,多半是淺嘗輒止,因為有些細節會涉及灰色手段或公司秘密,而這些沒有披露出的內容,往往對一個項目或活動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是你通過看一篇文章學不來的。
2.背景不同
學習者和文章作者的背景不同。文章作者是從自身出發寫一篇文章,也許其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很多事情做起來或說起來顯得很簡單,但對于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習者來說,則很難理解其中的道理。再比如學習者的過往工作經歷和作者的經歷不同,很多內容也是不能完全領會的。
產品的背景不同。這里的產品背景不同是指所在行業、產品類別、產品功能、資源背景等等,產品背景不同,運營自然很難模仿或復制。你看到一家電商產品做了個規模極大的促銷活動,你也想做一場規模很大的活動,但你不知道這電商在此次活動中投入的成本有多大,也許你的產品在運營上的預算很少,那就不適合做這樣一場活動。
3.碎片化知識不利于學習
碎片化知識會給人一種假象,就是覺得自己輕輕松松掌握了一門技能或了解了一個行業,這種假象會讓你覺得自己進步很快,但實際工作中又不斷受挫。碎片化知識體系是不能幫你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而知識體系對于你應對工作中的問題,理解不同的產品、不同的運營活動是至關重要的。
與其每天盯著手機看幾篇干貨,還不如買幾本運營相關的書來仔細研究,那會讓你對運營有個比較完整的認識,也會改變你思考的方式,而思考問題的方式在運營工作中又是比較重要的。
4.技能來自實踐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而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連知識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信息,而想要靠百分之幾的信息去成為一個高級運營,顯然是不可能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以上內容,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想提高運營水平,僅靠看干貨文章,效果甚微。一方面是干貨本身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這種學習的方式對你的提高有限。
因此,在我看來,要提高自己的運營水平,應該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系統性學習,不要碎片化獲取信息或知識,去讀書而不是看文章,去上系列課程而不是聽一次分享;二是培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學習和工作中,多一些思考,多問些為什么,如何做的更好;三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做好總結,實踐出真知,實踐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