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時,有這樣一個同學。
她從不睡懶覺,很早起床,要么讀英文,要么去讀書。
最后,知醬記得她拿到了一個很好的offer。
在Youtube上有一個叫Jade的學霸,也曾上傳過一個視頻《凌晨5點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那么每天早起和成功之間到底有沒有必然聯系?
日本作家中島孝志在他的《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一書中介紹了一項調查:
三萬名成功人士,幾乎都習慣早起。
知醬覺得,能否成功不能由是否早起決定。
早起的人有更強的自控力和行動力,這兩種品質使他們成功。
01
如果有人問你: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滿意嗎?你會怎么回答?
有多少人會下意識地回答:還可以,還好吧。
Mel Robbins是一位成功的作家、電臺主持人和生活導師,曾參加過許多改造參與者生活的電視節目。
她在演講中明確指出:Fine(還好吧)是她最不喜歡的一個詞。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論一個人想要做什么,馬上就能得到無數相關信息。
甚至可以在各種平臺上找到成功者的親身經驗。
既然實現理想變得這樣方便,為什么有些人還維持得過且過的狀態?
Mel認為,這都歸結于一個詞:Fine。
Fine是一個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的詞。
只要不斷告訴自己:“過得還可以。”
就可以安于現狀,而不渴求改變現狀。
即使信用卡背債,每個月月光,也要咬著牙說:還好吧。
即使工作住所兩點一線,沒有社交、休閑,也要在睡前安慰自己:我過得還可以。
即使和男(女)朋友話不投機半句多,也只是強顏歡笑地說:我們挺好的。
想想當你離開這個世界之后,你的墓志銘上刻著“他的人生還好吧”,多么尷尬又諷刺。
在社交生活中,每個人都戴了足夠久的面具,為什么還要向自己說謊?
想要一個奢侈品包包,就說想要,然后努力攢錢去買;
在領導手下干得不舒服,就離職另謀高就,或者努力自己做領導;
不要勸自己:算了,我過得還可以了。這只是你在為自己的偷懶和逃避找的借口。
02
科學家將所有天災人禍計算在內,得出了我們每個人能夠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幾率——四千億分之一。
可以說,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奇跡。
從蒸汽機到電燈,從日心說到啟蒙運動,很多改變人類進程的節點,都來自于某些人的靈光一現。
其實,每一個想法都可能改變生活,但很多人只是在腦海中想象一番,最后不了了之。
做出改變很簡單,我們能找到無數可以模仿的范例。
但也很難,因為大家的腦子中都存在一個“內在打盹按鈕”。
每天早晨,被鬧鐘吵醒時,腦中的“內在打盹按鈕”被按下,再睡一會懶覺。
每當腦海中有新點子冒出來時,“內在打盹按鈕”也會被按下,告訴自己:這不可能,做不到的,現在的生活挺好…….
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被窩很舒服,安于現狀也很安全。
而改變現狀會給人帶來的陣痛,讓人感到不舒服。
此時就需要激發行動的“活化能”。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都有不同層次的需求。
當我們需要食物時,身體會發出肚子餓的信號;
當我們需要朋友時,心理會產生孤獨寂寞的信號。
如果我們感覺生活到了瓶頸,開始對現狀不滿,這就是一個信號。
告訴我們:有一個基本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你的靈魂需要探索和改變。
唯一的渠道就是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逼迫自己“不舒服”起來。
知名大學高材生無香,開始跑步的原因是自己體弱多病,已經堅持了5年。
現在的她還會不斷去嘗試各種項目,越野、鐵人三項等等,開始享受運動。
03
“舒服”的感覺和吸煙一樣會讓你上癮,然后,慢慢侵蝕你的生活。
如果一味跟著“舒服”的感覺走,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也無法過上理想中的生活。
想要獲取激發行動的“活化能”,需要遵循一個“5秒鐘原則”:
當你有了想法,就要在5秒鐘開始行動。
如果5秒鐘內沒有采取行動,“內在打盹按鈕”就會被按下,想法就會被殺死。
梁實秋喜歡在早晨趁著太陽沒出時在廊檐下工作,
他就這樣用一個月時間翻譯出了《阿拉伯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分享了每天凌晨四點起床跑步,三十五年如一日的生活。
早起和成功也許沒有絕對必然的聯系。
但擁有自控力和行動力,敢于跳出舒適區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一定不會過得太差。
從明天開始,把鬧鐘調早30分鐘吧。
不再睡懶覺,不再遲到,不再“多睡5分鐘”。
把做夢的時間用在行動上,誰都會離夢想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