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完這五個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用時5天,讀完這本道德經。

閱讀過程內心一陣一陣的感觸,同時也一針一針的刺痛,刺痛了我,為什么閱讀這本很少,感觸的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結實底蘊。

全文一共有5個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說說生活中的“小道 ”,從而感悟“大道”,很少書中的文言文,用清晰的小故事,感受什么是“道”,我們不高談論闊。


讀書筆記目錄

1-何為“道”?

2-個人解道之“兩面之道”

3-個人解道之“自然之道”

4-個人解道之“因果之道”

5-何為“德”?

6-個人修養核心“無為”

7-修身立德

8-存在之虛無--21世紀(娛樂至死)


1-何為“道”?

道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但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正所謂“大道無形”,主觀想象出的道的樣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稱得上“名”。“名”這個概念也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形容的,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

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語言,即“有”和“無”這兩個“名”。

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萬物的生母,即萬物是從“有”中孕育生產出來的。

“無”,理解為沒有,代表天地還沒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出來的。可以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無”,卻可以生出天地萬物。正是如此,可以采取“無”的態度去體認大道的玄妙。


2-個人解道之“兩面之道”

原文摘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最形象理解的就是太極圖,一個圓,中間一個S,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而白色中間又有黑色,黑色中間又有白色。太極圖,是萬物兩面性之典型,是最容易理解的圖,那來說說都有哪些常見的兩面之道呢?

“優點、缺點”“批評、表揚”“葷菜、素菜”“胖、瘦”“對、錯”“生活、工作”等等

無法去改變,但能夠感受,也摸不到他。接下來講個故事,說說為什么只能順道而行。


故事一:小王的管理遭遇

小王是某公司主管,平時對待員工要求很苛刻,員工犯錯了,就會批評他,員工心理也不舒服,不知道王主管這么兇,而員工取得好成績時候,王主管以為這是員工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不給予表揚。

久而久之,王主管工作越來越不好做,員工都在下面說他的不是,上面的領導也多次說到王主管工作不足,而因為工作不順心,回家以后對老婆態度也不好,和老婆經常吵架,王主管的生活和工作完全亂了套。


小結:

1-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

2-對待員工,應是批評和表揚結合,而不只抓事物的一面,從而違背“道”,要陰陽協調,才能領導員工。

3-工作不順利,難免會把情緒帶回家,而生活和工作本來就應該協調,這里也再次違背了“大道”。

4-道看不見,也抓不住,道就是在你我身邊,需要人道合一。不理解道,那道肯定會處罰你,而你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3-個人解道之“自然規律”

原文摘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這里說的道是自然發展規律,不用很高尚的文字來說此理解。看看生活的那些熟悉的規律。

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懷胎十月、寒窗苦讀十年、萬丈高樓平地起、春夏秋天等等

這些規律是只能夠感知,而不能夠被改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道里面去做,不能違背道,理解其中的奧秘,不要偷奸耍滑,半途而廢。繼續講故事


故事二:王伯伯的煩勞

在遙遠的村莊里,一位王伯伯,到了每年插秧季。辛苦勞作幾周后,休息時發現,旁邊田地張阿姨的稻苗長的很旺盛,這時王伯伯開始在想,怎么能讓自己的稻苗也長的很好呢?左思右想后做了一個決定。

王伯伯下田把所有稻苗輕輕往上拔了一節,看到稻苗都和張阿姨田地稻苗長的一樣高,開心的王伯伯回家了。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講了,這就是“拔苗助長”的故事。


小結:

1-萬物都有發展的規律和時間,不能強迫提升和改變。

2-學習也是如此,大腦吸收需要時間。

3-健身也是如此,肌肉生長需要時間,這是自然規律,不能強求。

4-金字塔頂端大部分是高材生,學校里面就在生根、發芽,雖然當初不懂什么是道,但他們順道而行,最終實現財務、人生自由。


4-個人解道之“因果關系”

原文摘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所有的事情都要結果,不管是相對關系,最終還是要做出選擇。不管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也有結果,是對上面兩個“道”的總結,有結果必然有原因。做事情之前,就要考慮到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否有違大道的發展。下面這些熟悉的詞。

“久走夜路,要闖鬼”“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


故事三:小王的減肥記

小王是剛畢業的年輕人,面對美食無拘無束。最喜歡的吃就是肉,無肉不歡,不喜歡吃素,時間長了,整個人也胖了,變懶了。面對就要結婚的年齡,小王感覺到身材不好帶來不利,想通過鍛煉去減肥,但鍛煉是很痛苦的。一天一天過去了,減肥沒有成功,內心焦躁,購買減肥藥品,由于減肥藥的刺激,讓小王拉肚子,脫發和長痘痘,現在的小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小結:

1-兩面之道,在飲食上面,應該葷素結合,人類不是老虎,不是純肉食動物,這是自然賦予的屬性,不能改變,所以要葷素。

2-因果之道:因為人是吃葷素結合的動物,所以一直吃葷會長胖變油膩

3-自然之道:脂肪一點一點消耗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不管是長肌肉,還是減脂肪需要時間,在改變過程中,小王浮躁,焦躁想快速的改變和提升,自然之道不能被任何人改變,最后小王通吃減肥藥,最終讓身體出現異常,這是違反自然之道的行為,最終被處罰。

4-因果之道:因為脂肪消耗需要運動代謝和時間,所以短時間無法減脂肪。

上面三個小故事,關于兩面之道、自然之道和因果之道,也許有描述不合適的地方,但是這些就是生活的“小道”,先懂小道在懂大道。


5-何為“德”?

原文摘抄:道“存于心,并且能夠運用、發揮出來,就是”德“。”道“是”體“,”德“是用,體用兩全,方為”道德“。

德表現在理解道之后的行為和輸出,知道自然之道,因果之道,就要去做,實踐出來,一個人品德好不好,長期遵守自然之道,品質和氣質自然會流露,是和自然一起成長。


故事四:小王的考研生活

小王是一名研一學生,他每天對待學習勤勤懇懇,深知只有長期主義才能結合自然成長,飲食方面葷素結合,課余時間跑步鍛煉。

對待老師同學有禮貌,談吐溫文爾雅。白天學習,晚上休息。作息時間規律,生活習慣良好。在潛移默化學習和生活中,找到了中間的平行線。最終小王在德、智、體三方面都取得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


小結:

1-故事中小王符合凡事兩面性之道,學習生活平衡,飲食葷素平衡。

2-面對學習和鍛煉的困難,符合自然發展之道,默默努力,默默深耕,不求快速,欲速則不達也是自然發展之道。

3-長期對人禮貌,待人客氣,緩和,久而久而也會形成個人標簽,最終被人尊重。


6-個人修養核心:“無為”

原文摘抄:所謂無為是指為無為,因此無力的含意其實是說做任何事都不要摻雜進自身的主觀意志,不要妄圖用自身的主觀意志去改變事物的客觀屬性,也不是什么事也不做。

能夠不把自身的主觀意志強加于行為之中,也就做到了自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所講的自然無為實際是在講種自我修養的思想境界。

在道德經里面,老子十分提倡無為,先解釋一下什么是有為和無為

有為:把自身的主觀意志強加于行為之中。

無為:做任何事都不要摻雜進自身的主觀意志,自愿適合自然之道的做事。


故事五:小王頹廢記

小王出入職場,看了很多成功學的書籍,書里面也經常提到,要學會贊美別人,說話要語氣平和。小王學習了之后,也用到了工作中,但他每次贊美別人,別人從來不贊美他,每次和同事說話語氣平和,但是同事和他說話確很兇。

他在想我都這樣對同事,為什么同事會這樣對我呢?久而久之,小王抱著有為的做事風格,慢慢的他也不在贊美別人,不在語氣平和的說話,小王也變的蠻橫無理,說話帶刺。


小結:

1-無為思想讓做事情不求回報,我贊美別人,別人不用贊美我。長期的禮儀禮貌用無為的思想延續下去,就會讓自己越來越有內涵。

2-有為的思想讓做的任何事情要有回報,我贊美他,他就要贊美我,我送禮給他,你就要反送禮給我,過的太計較,最后是為別人而活。

3-有為的思想,讓自己付出就有回報,努力就要能成功,其實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就不會成功。


7-修身立德

在老子看來,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柔弱是合于通的,而剛強是不合于道的。

人們常用溫柔似水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載天下萬物,人們如果能達到如溪水般柔順,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

老子重點講解如何依道修德的問題。

第一:上士也就是悟道較深的人

第二:中士就是對道半信半疑的人

第三:下土就是對道一點也不開悟的人

1-上士聽人講道的德行,就能立即領略到其中的妙處,并反映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做到與大道的完全融合。

2-中士聽人講大道的德行,由于黨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行,所以總是半信半疑,他時而實踐,時而疑惑,因此這種人很難得到真正的覺悟和解脫。

3-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們一旦聽到道的徳行就會哈哈大笑,以示對大道修行者的嘲諷,認為修道者是瘋子,認為修道者所說的話是胡言亂語,簡直就是信口開河。


8-存在之虛無--21世紀(娛樂至死)

回想我們的當下,有多少這樣的年輕人,每天生活在網絡世界,無法逃脫。網絡--讓很多年輕人存在之虛無,渾渾噩噩。做不好工作認為能力不行,找不到工作認為沒用,久而久之,對生活失去希望。虛無荊棘蔓延全身,無可救藥,存在之虛無提醒我們。在21世紀的當下,拒絕娛樂信息,保持成長和精進。


文稿:微信讀書書友·淡定

制圖&編輯:LJ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