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威爾·鮑溫認為:習慣性地向他人求助是一種最大的惰性,部分困境中,能依托的是自我內心的能量。
如何你是一名正在學習工業設計或者其他設計專業的學生,如果你還在抱怨學校的教學環境太差,抱怨自己所在的城市設計行業狀況不好,擔心就業前景問題,我建議你認真讀完此文,然后仔細思考一下該怎么做。
科學不斷開拓出了各種各樣的觀察位置。立于其上,我們可以審視自己。 你所處的觀察位置,事實上決定了觀察結果;你所提出的問題,基本決定了你所能得到的答案。
如果你的問題是,“去哪里能夠找到教育的未來”,我們傳統上給出的答案,至少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非常簡單:
芬蘭是世界上觀察教育系統的最佳地點,他們的教育系統絕對令人嘆為觀止。我們驚嘆于芬蘭社會的民主奇跡,文化的統一性,以及所有其他方面,但最后我們卻苦于很難把所見所學的帶回去用。
在工業設計教育領域,我們可以看見歐美一大堆最頂尖的設計學院,譬如ACCD、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但我們同樣很難把所見所學的教育模式帶回中國。
事實上革新性的創造有的時候來自于發達地區,但它經常來自于有龐大的需求不足和潛在需要,而且以現有資源和方式無法解決問題的地方。
比如這樣一個地方,巴西里約上百個貧民區中的一個。
這個小同學叫胡安得森,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像很多十四歲孩子一樣——
因為上學太無聊了!
小胡同學去了能給他機會和希望的地方,在巴西那就是毒品交易!小胡進步神速,到十六歲的時候,已經在十個貧民區展開了毒品業務!
還好他后來認識了這個人,羅德里格巴喬——巴西第一個擁有筆記本電腦的人(無法相信連第一個買筆記本電腦都可以作為標簽了)。
我們國家誰是第一個擁有蘋果電腦的人?
1994年,老羅開始從事一種被稱作CDI的業務,就是把電腦從捐贈它們的企業那里拿到貧民區的社區中心,然后建立一些這樣的地方,真正改變小胡同學的是可以輔助他學習的科技,而且使學習變得有趣且易行。
我估計當年第一批電子競技職業選手,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學習競技游戲的!這不就是網吧嗎,不過電腦是免費捐助的而已,老羅很牛啊,這個把免費電腦變成網吧,并且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挽救不良少年的項目叫做——CDI業務!
基貝拉——東非最大的貧民區,上百萬人住在這里,方圓有好幾公里。我在這遇見了這兩個人,左邊的是阿紫,右邊的是毛琳。她們剛剛拿到了肯尼亞的中等教育文憑(不知道是不是中專生)。
毛琳就是在這里上學(看起來和我們的貧困山區差不多),不過這些都是私立學校!
這個班上一半的孩子是孤兒,他們的父母死于艾滋病。 另一半孩子是單親,父母中的一個死于艾滋病。 所以上學的內容不是要了解肯尼亞或者英國的國王和王后,而是如何生存、謀生、不得艾滋病(可以說是生存類的職業技術學校)。
有一種不分貴賤,人人可享用的科技,在這類地方就有,它就是移動電話。 如果你想從頭設計一種在非洲的服務,不論何種方式,你最好現在就從移動電話入手。
這是一個離圣保羅三小時車程的學校, 那里大部分孩子的家長是文盲。 很多孩子的家里還沒有通上電。 但他們會很自然地 開始接觸電腦、網站,制作視頻等等。 當你來到這種地方,你看到的是,在這種條件下的教育是吸引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反觀我們,大部分的教育系統是灌輸式的!
在我們的學校里,東西都是灌給你的,知識、考試、制度、課程表。
如果你想吸引像胡同學那樣的販毒小天才,可能需要用槍、珠寶、摩托車、軟妹子。而你想吸引他去受教育,一個課程表將毫無意義,那沒法真正地引起他的興趣,你需要重新構思一種方式去勾引他!
那些我們正在進行的學科制教育方式,無不是在扼殺我們對于設計的興趣。那些枯燥的機械制圖和設計史,坐在下面聽課的學生都在心里面默默的念叨,學這些到底對我有什么用?(這些知識當然非常有用,只是枯燥的教學方式沒有讓你意識到他到底有什么用而已)真不知道那些畢業就轉行的學生,到底是真的對設計不感興趣,還是枯燥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對設計失去了興趣!
教育要先從幫助人帶來生活上的改變開始,而且適用于他們的環境。怎么能做到這個呢? 關鍵是動力,這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傳遞外部的動力,也就是受教育是有回報的;二是把學習搞得有趣!
我們的教育系統雖然也能帶來回報(知識改變命運),但你必須得等很長一段時間(初中畢業的都發財了,我還沒大學畢業)。
所以你需要有相關性的教育,能給人以幫助、養家糊口,生活下來。(所以現在挖掘機學校越來越火了就是因為這個嗎?)
那些來學設計的同學們,你們到底是抱著什么樣的目的來學習的呢!當然,你可以告訴我,你就是為了賺錢而學設計的,這并不是一個什么不可以的理由。但是你不得不評估一下傳統的大學設計教育,到底能不能讓你畢業之后馬上可以養家糊口。
這是個了不起的人,塞巴斯蒂安羅恰,他研發了兩百多種游戲,可以教授幾乎任何已知的學科。這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這不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夢寐以求的在娛樂中學習嗎?為什么疼訊不趕緊去代理一下呢!
想象一下,一個教育系統,從提問開始,而不直接傳授知識;或者從游戲開始,而不是從一堂課;或者說從一個前提開始,就是你必須先把人吸引過來,在那之前你根本不可能教他們。
蒼老師:什么樣的產品設計出來最好賣?
小澤老師:我們開始愉快的玩耍吧!
龍澤老師:大家注意,開始上人體素描課!
(這畫面太美!簡直無法想象?。?/p>
我們的教育系統, 所有那些事都是后做的,如果你幸運的話, 體育、戲劇、音樂,這些學科寓教于樂,它們吸引人來學習。你通過它來吸引人們,進而開展學習,而不是把活動放在所有的學習之后,否則的話——
(怪不得每次上完設計史,都沒興趣做設計了?。?/p>
怎么樣能讓人進行學習,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學習,在老師不愿來,或你付不起錢的情況下,甚至是你請來了老師,但他們所教授的跟所在社區毫無相關性(確實很多設計院校的師資力量非常匱乏)。
你就自己創造一個“老師”,可以采用互幫互助學習,或者設立輔導教師,還有利用一些特殊技能(翻墻算嗎),反正是要想辦法讓人們學有所用,利用各種科技,人員和場地的手段。
我遇到了一個叫史蒂夫的人,他有三年在內羅畢的大街上度過,因為他的父母患艾滋病去世了,他最終還是上了學。他所在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學以致用!在這里,沒有其他選擇,學習內容必須要能致用才有意義。
不是為了普通中等教育證書(我們打死不會承認讀設計專業是為了混大學文憑),而是學習如何當木匠(我們就想學習如何當設計師)。
他可能是最杰出的社會企業家,他的名字是馬德哈夫恰凡。小馬哥創建了一個叫布拉罕的組織(名字雖然有點像恐怖組織),開展的是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活動。
小馬哥是個徹徹底底的革新者,他的工作背景本來是工會組織者,他就是在那里學到的管理方法用來建立這個組織。現在在印度,有兩千一百萬兒童參與,是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類非政府組織,也援助進入學校的工薪階層的孩子。
當它們到了一定階段,布拉罕的規模已經達到可以吸引來自麥肯錫的無償援助。
麥肯錫的人看了他的運營模式后說“你知道應該怎么來運作它嗎,小馬哥? 你應該采用麥當勞模式,每到任何一個新地方,你應該開展特許加盟,這樣你的東西無論到哪都是一個樣子。此舉不但穩妥,且讓人一進來就知道他們在哪,不會有人出差錯。”
小馬哥說 “我們為什么非那樣不可? 為什么不能像中餐館那樣搞呢?”(小馬哥或許也吃過沙縣)
中餐館無處不在(那確實),但卻沒有一個中餐館連鎖系統(沙縣也是有協會的好吧),可誰都知道中餐館什么樣!他們知道店里會有什么,即便店與店會有些不同,顏色會有點不一樣,名字也不同,但你一看就知道這是個中餐館(中國風配色很統一)。
這些人采用了中餐館的模式:同一個準則,不同的用途和配置,沒用麥當勞的模式。
麥當勞模式是增長型的,中餐館模式是擴散型的?。ê軐I的解釋嘛)
大眾教育最初是社會企業的形式,那是在十九世紀。而這一特點是我們又重新迫切需要的,全世界都是如此。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啟發很多!
PS:社會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亦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
因為我們的教育幫不到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經常是找對了對象卻辦錯了事,想要的改進越來越難于付諸實施。我們對這些系統的信任,非常令人憂心。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來理解什么樣的新式設計是我們需要的。創新基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改良型創新,就是改良一個已有的機構或是組織;另一種是破壞型創新,是打破已有模式,想出一些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在一些正式的地方,比如學校、高校、醫院,是可以進行創新的。但是還有一類是非正式的地方,比如社區、家庭、社交網絡,它們卻被忽略了!
在那些正式的地方進行改良型創新,比如改良現行的教育體制,幾乎我們所有的力氣都花在這里。
俾斯麥式學校系統,它產生于十九世紀,這個模式的問題在于在發展中地區,根本就沒有師資能讓這個模式運轉起來,你需要成百上千萬的老師以供中國、印度、尼日利亞以及其他發展中地區需要。
我們的設計教育確實改良起來難度很大,學生太多,老師不夠用,一線城市和地方城市差距明顯,名校和普通院校學習氛圍天壤之別。即便是各地有一大堆工業設計協會,但對于設計教育的促進作用微乎其微。
在我們的系統里,我們了解到繼續這樣做不能消除嚴重的教育不平等,特別是在內陸城市和正規的工業區(名校就那么幾個,確實不夠用)。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另外三種創新,我們需要更多的徹底改造。
放眼世界,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被徹底改造了。這些學校有很相似的特點:大量的協作,高度的個性化,對高科技的利用大都很普及,由提問展開學習,從實際困難和活動項目展開學習,而不是從知識和課程學習開始。
這其實就是項目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制的學習方式,譬如跟著設計師或者有設計經驗的老師一起做項目來學習設計?;蛘咭越鉀Q一個具體設計問題開始,進行設計的練習和學習。
很多教育的問題不光發生在學校,也發生在家庭和社區,你絕對需要更多的在右手邊的東西——你需要課外類的學校得到援助。
其中最知名的是意大利的雷喬艾米利亞家庭式的學習組織,它進行輔導并且鼓勵在校學生。最有意思的是哈林兒童區,已有十年歷史。這個區是個綜合體,由學校、家庭和社區項目組成,他們不光在嘗試著改變學校,也嘗試著給整個社會文化和心態帶來改變,改變對象是大約一萬戶住在哈林的家庭。
與企業和設計公司聯合教學,邀請更多的在職設計師來客座交流,積極與社會群體展開合作,嘗試多個組織的協同學習(都是我瞎編的,我并不知道哪些學校在開展這些活動)。
你需要形式上的創新,能讓人們接觸學習時,以一種全新的不一樣的方式?,F在互聯網上的課那么多,免費和付費課程都是一大把,這算是一種嶄新的方式吧。
學校的系統很明顯是一個十九世紀傳承下來的產物,是由俾斯麥時期的德國教育模式,經過英國人的改良,再多次經由傳教士帶到美國,用作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一種工具,而后又帶到了發展中的日本和韓國,本質里還有它十九世紀的原型。
教育系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將會帶來一些很棒的東西,它能給人帶來技能,學問和知識,但它也會浪費想象力,浪費求知欲,浪費社會信心。它會使社會分化,即使它也會使社會自由化。
我們輸送給發展中地區的教育系統需要他們花上一個世紀來改良,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真正全新的思考,以及為什么全新的思考對于如何學習來說,從未如此可行,如此的需要!
本文素材來自 TED 演講《貧民區里的教育創新》Charles Leadbeater 2010
結合國內工業設計學習的現實窘境,提出以下一些疑問:
以問題為中心的工業設計學習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
如何提高設計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不扼殺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如何在老師匱乏的情況下,讓學習者可以互幫互助協同學習?
如何激發學習者的想象力,而不是束縛他們的思維?
如何構建跨學校、地區、和社會群體的組織化學習?
這些問題雖然看起來都很大很困難,但我相信集結大家的智慧,必然會有新的突破。希望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摸索互聯網上的協同學習方式,有興趣探討的可以直接評論一起交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