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后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幾天,這句話傳得沸沸揚揚。
身在這個年紀的我們,看看自己,看看身邊的同齡人,明明都還像沒長大的孩子,可是這個社會賦予了我們太多,所謂的“人生四分之一危機”立馬就轉變為“中年危機”。
我們這群二十四、五歲的人
比起父輩看似更光鮮,實則辛酸自知
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說,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辦公室的白領們自以為自己的表現優于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經濟轉型造成的誤會而已。
格子間里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現在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當年蹲墻根曬太陽嗑瓜子的也沒什么區別;
父母當年在菜場討價還價一分兩分和現在搶紅包起勁的差不多;
父母當年非要給遙控器套個塑料袋跟現在手機非得套個手機殼差不多。
我們只是恰好生于這個時代,看似光鮮背后的辛酸,大概只有自己明白。
父輩們總是覺得,能坐在辦公室,比那些要經歷風吹日曬的藍領好多了。有好幾次,我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給我媽打電話,她只覺得我下班晚,聽起來工作時間長,還挺辛苦,但她不理解,無形的工作壓力才是工作中最大的累。
我們這個年紀,大多是剛畢業一兩年,剛剛在職場立足,高不成低不就。升職加薪仿佛遙遙無期,加班反倒是家常便飯;太基層的工作又覺得無聊,沒有成就感,找不到價值所在。
還有很多像我一樣選擇離家在外工作的人,不管是北上廣深那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像杭州這樣的二線或者說一點五線城市,在外的感覺都是孤獨的,關鍵是,我們還不好意思矯情,因為我們知道,也沒有誰比誰容易。
最近看了一個關于孩子的綜藝《放開我北鼻》,里面有一個小男孩噗噗哭鼻子,于小彤在一旁刺激他說,“這么大孩子了,還哭,丟不丟人,”他強忍著淚水,說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哭,但就是停不下來。那一刻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們現在就像懂事的孩子,只不過是在盡力地忍著。
我們這群二十四、五歲的人
欲望太多,野心很大
但卻缺乏與之匹配的勤奮與努力
這也是我們焦慮的根本原因。
我很喜歡“自律給我自由”這句話,可是,我卻連早睡都做不到。我每天給自己列list,甚至是周末,在家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看什么電視,我都會計劃,可即使是這樣,每天我都有未完成的任務,就像心里一個抹不掉的疙瘩。
這幾年自媒體大火,我看過太多關于自律的故事,可是看完他們的計劃,他們對自己的“狠”,我在自己身上堅持不了三天,逼自己看書,逼自己堅持寫作,逼自己去鍛煉……最后都是自欺欺人。
我現在公司經常宣傳的一句話是“別被平凡淹沒”,但是我總感覺,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已經被淹死。有時候,哪里是迷茫,簡直是絕望。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就像王小波說的那樣,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這篇寫得比較消極,但還是想說:如果明確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一定要努力去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否則將來會后悔;如果達不到別人的努力程度,那么也別覬覦別人的努力成果。
仔細想想,一定是自己還不夠努力,所以才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這一天,一定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