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如果北大清華畢業(yè)后都買不起房,還買學區(qū)房做啥》的文章又毫無意外的掀起一陣逃離北上廣的熱潮。我不由得想起我的一位好朋友,每每有“逃離北上廣”運動,她就淚眼婆娑地來找我,哭述在北京的悲催生活,告訴我她要離開北京。于是我也淚眼婆娑地與她惜惜告別。但她前前后后找了我四次,已經三年了,她人還在北京。
因為學區(qū)房的話題,大家又和我聊起,在北京到底劃不劃算?我們不防用美國的財務決策體系進行決策。
我在給學生講美國財務決策體系時,基本不停地在講各個應用領域的公式和模型,但有一天早晨,我在馬桶上思索人生時,突然頓悟。美國形形色色的決策體系歸總起就是一句話:收益大于成本的事就做,收益小于成本的事就不做!簡單地令人發(fā)指,而這個發(fā)指的模型的確可以應用于各種決策上。
下面我們來計算一下這個模型,我們先倒著看,這樣符合謹慎性原則。
成本有哪些?
成本通常分成兩種:現實成本和機會成本
1、現實成本:
住房成本
居于北上廣深必得有蝸居,北上廣深此輪房價再次上升,是大家逃離北上廣深的主要理由。中國人若沒房,內心所產生的恐懼是無法控制的,面對房價,人是蒼白無力的。
交通成本:
以北京為例,交通堵塞是不分時間的。至深夜都可以看到“三環(huán)停車場”。2015年上班花費時間的統(tǒng)計數據中(2016年數據尚未公布),北京以52分鐘遙遙領先,北京遙遙領先,北京遙遙領先。但通州人民笑了,通州人民每天在路上時間高達4-6小時。
空氣成本:
帝都人民的惡夢---霧霾,已成為帝都段子的主角,美國學者稱北冰洋冰融加重中國霧霾,可能影響北京2022冬奧會。厚德載霧,自強不吸。
2、機會成本
當你選擇A方案而放棄B方案,B方案所產生的收益就是A方案的機會成本,聽上去好晦澀。也就是你選擇留在北上廣,放棄回家鄉(xiāng)。回家鄉(xiāng)的收益就是你這次選擇的機會成本。(真繞,其實就是回家鄉(xiāng)的好處)
陪伴父母,盡享天倫之樂;
低價購房,雖環(huán)境人文不及北京,但好歹有安身之所;
從大城市歸來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足以讓你三個月處于自我感覺良好狀態(tài)。
收益是什么
你敢顯露才能,我就敢給你機會
當年,我還在軟件公司就職時期,由于大多數員工是IT背景的技術專業(yè)人士,他們與人相處的能力極低,與領導相處的能力達到令人唾棄的狀態(tài)。經常看到部門聚會時,領導還沒來,技術狗們已經開餐。領導趕來時,技術狗們已經微醺,此時一反常態(tài),慷慨激昂,志在天涯。拉著領導的手直呼小名:“旺財,我有許多話想和你說。”但技術狗們并沒有因此卒于聚會,有能力、有創(chuàng)新的技術狗們仍然迎得升職機會。這是北上廣!
見識比知識更重要
什么是見識,什么是知識?
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的科學家發(fā)現牛頓的定律存在無法解釋的區(qū)域。經典物理只適用于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在微觀世界中,微觀粒子的運動規(guī)律遵循的是量子力學,而不是牛頓力學。量子力學產生了!
體系內是知識,體系外是見識
我是更看重的北上廣的見識體系遠比知識體系更龐大,更有作用力。
城市見識差:
記得我上大學時,一位同學來自于農村,沒上過興趣班;我來自于二線城市,從小學習小提琴(由于樂感太差,第二學期就被勸退);另一位北京的同學從小學習皮劃艇。那個年代的農村同學不知道小提琴長什么樣,而我不知道皮劃艇長什么樣。
家庭見識差:
如今,北上廣深的孩子見識也因家庭的階層不同在發(fā)生的巨大的變化。窮人的孩子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中產階段的孩子以學校和家庭教育結合,富人的孩子以家庭教育為主,學校僅是一個平臺。財富只是一個表象,更重要的是資源與父母的見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柴火垛上,能一樣么?。
綜合所述,當我們列出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后,可以進行評價,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
收益>現實成本+機會成本
以我個人而言,我更看重北上廣的收益,展示的機會與見識的平臺,便是我們的追求。
逃離北上廣也許就是逃離了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