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選自jean jullien插畫作品)
文/趙曉璃
很多人都想憑借一個不錯的平臺實現個人發展的目的,可當平臺需求和個人發展出現了矛盾,要怎么破?
最近有讀者給我留言說,看到有些自媒體人勇敢闖了出去并且收益頗豐,倍受鼓舞,于是就拋出了一個問題,平臺對個人發展到底有哪些影響呢?作為個人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呢?
我慢慢說。
一、
這兩天看到一篇文章,意思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為什么會被人看低呢?難道做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什么不對嗎?
沒什么不對,只是每個人的想法不同。
這個世界上,多數人迫于生計的壓力,做著一份不喜歡的工作過著一份看似殷實的生活,然后在業余時間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于是“多重身份”應運而生。
于是你經常會看到,有人白天在機關上班,晚上去天橋擺地攤;有人白天做著文員工作,晚上卻在酒吧駐唱;也有人白天和很多人一樣在上班,業余時間充電學習。
每一張看似平淡的面孔背后,是每一條不盡相同的人生之路。
沒有好壞之分,但有時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尷尬。
二、
K是專科學歷,在一家旅行社做導游,她深感導游各種辛苦勞累,于是業余時間報了個學歷班,希望修個英語專業的本科學歷。
輔導班是每晚6:30開課,K的下班時間是6:00。
那家旅行社的老板有時候心血來潮臨時通知開會,并且通常開會的時間卡在晚上7:00左右,也根本不做提前通知,當他掃視一周發現K不在時,就會問K的主管:“K呢?把她叫回來開會。”
K的主管解釋說:“K上課去了,她和我打了招呼的。”
老板怒目圓睜:“上課?年紀輕輕一點也不腳踏實地,會都不來開還上課!去打電話叫她回來!”
主管無奈,去辦公室打了電話。
K當天依然沒來開會。
第二天,老板臉色鐵青找到了K,對她說:“兩條路你必須進行抉擇,一條是繼續留在公司,斷了學習的念頭,因為你考上了英語系本科,肯定不會留下來了,我是開公司的,不是慈善機構,憑什么給你提供穩定的薪水供你學習呢?況且你的學習今后并不能讓公司受益。另一條就是學習,但希望你不要蹭公司的油水,要學就全心學習,可以不用上班了。”
K沒有表態,老板就讓K回去休息幾天好好想想,然后給他一個答復。
后來K就辭職了。
三、
我曾經問我一個開公司的朋友,如果你手下有員工在工作之余做些自己的事情,你會怎么看?
我朋友說,看TA做什么以及對公司是否造成不利的影響。
如果TA晚上在酒吧駐唱,萬一被客戶撞見了影響公司形象多不好;如果TA晚上在天橋擺攤,這樣的員工給人感覺像是公司滿足不了員工待遇,影響公司聲譽;如果TA業余時間學習充電,那要看學什么了,并且最好簽個“軍令狀”,比如保證學成之后為公司效力多少年,如果違約將有什么樣的處罰,如果公司覺得可行,說不準還能全額報銷學習費用,這樣可以防止學成之后棄公司而去。
就像這個朋友所說的那樣,在公司里,比起能力,更看重的卻是“忠誠”以及“心無旁騖”。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你覺得你很委屈你在忍受他人,其實他人也感覺自己很委屈并且忍了你很久。
四、
這里面的第一個差距,就是公司領導對你的預期和你的自我認知的差距。
通常對于打工族來說,公司支付一定的報酬就是為了買斷你的時間,也就意味著在這段時間內,你是不能做其他事情的,哪怕看書都不可以。
曾經有個做財務的朋友就因為在上班時間復習中級,被領導在大會上點名批評,指責她有不專心工作的嫌疑。
如果領導有意培養一個人,比如想把這個人往銷售領域提拔,可這個人覺得自己不喜歡銷售,就來學會計,結果這件事情被領導發現了之后,對他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不知你發現沒有,其實你業余時間做什么沒有人在意,比如你喜歡逛街喜歡蹦迪喜歡泡吧都沒什么,但如果你想上進,就會不知不覺遭遇阻力。
這里面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原則上來說,公司只買斷了你的上班時間,只要你本職工作做好,下班時間做什么其實沒人管你,所以首先不要在上班時間表現的非常上進招人妒忌,其次就是下班之后在做什么其實并不需要告訴誰,有的時候還是把住自己的嘴好。
五、
第二個差距,就是自己的夢想和自身能力的差距。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多專多能,什么都能玩得轉,但是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厲害,在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很多事情就會出現做不到位的情況。
比如你下班兼職駐唱,可能晚上睡覺就很晚,白天精力不夠,往往會沒精打采,影響白天工作效率。
這個時候可以從加強自我管理方面(比如時間管理、情緒管理以及壓力管理等)入手。
六、
第三個差距,就是你的感受和理性之間的差距。
如果你從事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感到身心備受煎熬,那你很可能是感性機動的人,那么你可以憑借自己的感受引領自己找到一份喜歡的事情;如果你是理性機動的人,那么就多考慮這件事情的投入產出比能否匹配自己的訴求,然后腳踏實地去做就好。
當然,這里面還有些問題不容忽視,比如領導格局、企業文化等等。
如果領導小肚雞腸,容不得下屬比他強,或者這家企業氛圍不好,從上到下都是一派勾心斗角,那么你就要認真考慮去留的問題了。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年輕時看平臺,年長時翅膀”,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早期有一份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無疑是一份莫大的保障與安全感;而年歲漸長,如果你能力夠強,個人品牌度夠高,離開平臺自己發展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