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時代的微軟靠著軟硬件分離,加上蘋果產品迭代速度的放緩以及保守的策略,微軟最終占據了90%以上的操作系統的市場,這種市場占有率放之任何別的領域也是少有的。即使是幾年前在搜索引擎時代如日中天的google也只占了7成的份額。在win95,98發布的年代我只是一個玩著5寸盤,敲敲WPS的小學生。就像那個年紀的孩子從來不會去思考死亡這種問題一樣,更不會有人會想到現在微軟在所面對的這些窘境。
我們總是在厄運來臨前聽到“遺忘歷史,就意味著重蹈覆轍”。
當歷史真的又進入到一個新的輪回的時,我們參考過去的成敗未必會成為時代的先知。
我看到的卻是因為每次在底層邏輯上的相似,所以最后會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但會得出一個中庸或者更平衡的結果。
重新回放一下手機操作系統這場競爭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是這樣的。
蘋果依靠軟硬件一體化的組合,同時在這兩個方向推出了當時大大超出業界水品的iphone。
諾基亞繼續開發塞班。
google收購android母公司開始全力開發移動操作系統。
iphone繼續一點點蠶食諾基亞塞班的市場。
諾基亞繼續不為所動,不斷推出s60旗艦機型。
google推出免費,開源的android,拉攏一幫廠商以當年微軟windows的戰術以軟硬件分離的策略和蘋果開始了移動操作系統不同發展方向的正面競爭。
諾基亞繼續......
當一部分人開始疾呼google將笑到最后的時候,時至今日的局面至少不是當年的微軟痛扁蘋果的爽快,雖然android的市場依舊還是超過了ios,諷刺的是這個行業里大部分的利潤卻流向了蘋果的口袋。其實真正失敗的也只是諾基亞而已,他才是當年的“蘋果”。
同樣在操作系統的領域既意味最后決定市場份額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那就是需要圍繞著操作系統來打造它的生態。ios是通過一體化的優勢來提供優質的生態體驗,android是通過超乎想象的出貨量來搶行占領市場,兩者在打法上的分歧所以吸引了不同階層的用戶,也就最后直接奠定了如今的格局。
相似卻不相同的結局背后我們看到的區別是人或者說公司。google的整合能力不比當年的微軟差,甚至更強,而如今的蘋果卻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