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真檢查”不是寫作業時的最高境界
很多時候,“認真檢查”只是一個形式,而并未達到目的。如果要追本溯源,那就要扭轉孩子在動筆前不認真的態度。
如果孩子在寫第一個字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要看清楚了才動筆,就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如果孩子在審題的時候,能靜下心來去讀題,讀懂題,就會減少因為馬虎而形成的錯誤;如果孩子每次算數的時候,都能屏息凝神地認真對待,他抄錯數的可能性就會變小。
一個優秀的孩子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有檢查的習慣,而是他有認真讀題、認真思考、認真寫字、認真畫圖、認真對比等習慣。
孩子們很容易被第一思維所固化,因為我們往往對自己的第一感覺是非常肯定的,而且很能更改,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是“當局者迷”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想把作業做對,就要把正確的態度放在做題之前。
研究表明:在多數情況下,一個經常得滿分的學生比一個成績經常在六七十分徘徊的學生的試卷書寫要更工整,涂改要少得多,因為優秀的孩子都是在慎重思考之后再落筆,他會把“認真”兩個字放在寫作業的第一步,作為父母和老師,與其每天向孩子強調認真檢查的重要性,還不如讓孩子在落筆前就養成一個認真對待的態度和習慣。
二、寫作業有獎勵的盡頭是什么?
面對鮮花和贊美,所有人都會有一種精神膨脹的感覺。在針對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是用鮮花這樣的物質催化好,還是用贊美這樣的精神獎勵更利于孩子的長期發展?對于孩子來說,也許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當獎勵反映在學習上,如果動機太強,急于求成,就會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適度的焦慮和壓力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但太強的動機,太多的焦慮和太多的壓力,反而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會降低學習的效率,干擾記憶和思維活動。
我始終認為,學習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懂得學習規律的父母,首先要學會不把過強的動機和壓力傳導給孩子,一個習慣的培養固然需要一定的鼓勵,但是如果作業質量完全依靠于獎品的激勵,那么孩子所獲得的學習動機雖強烈,但效果卻未必是最好的。
寫作業是孩子的一種自覺行為,我們應當拒絕一切外在的獎勵,引導孩子獲得完成作業后內心所獲得的成就感、滿足感仿佛更為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喚醒和激發孩子心中的學習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