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華燈搖曳、徹夜通明的都市里,匪夷所思地思念火把,思念年少時在故鄉山村使用過的火把。
三十多年前,手電絕對是偏遠山村的稀罕物件。即便買得起外殼,不菲的電池開支還是讓大多數人家望而卻步。
老家一帶,手電被稱為電筒。那時的電筒都使用電池,山村也看不到即充即用的電筒,原因很簡單——尚未通電。
沒有電筒,火把便成了走夜路的必需品。
在我的記憶里,老家的火把并不像影視作品中那么講究,不用油,不用布,更不追求形狀,而是就地取材,有什么用什么,怎么方便怎么來,只要易燃、明亮、耐風、持久就好。
最簡易的火把,應該是干枯的稻草了,也就是老家所稱的枯草。需要的時候,把一小捆枯草簡單扎一扎,讓其更為緊實耐燃一些,之后就可以作為火把使用了。
枯草火把的燃點很低,幾乎一點就著,照明效果也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燃得太快,不一會兒功夫就得燒得一干二凈,只能提前多備一些。
如此這般,枯草火把只能適合走較短的夜路。
同伴較多的時候,也可以考慮使用枯草火把。一人懷里夾一捆枯草,接續供應,隨取隨用,確保火把不會熄滅。
如果一個人要走較遠的夜路,最理想的火把,當數葵花梗。
在我老家,把葵花叫做萬紅,葵花梗自然成了萬紅梗。這是一種非常適用的火把原料,輕盈,耐燃,煙小,明亮,絕對是火把中的上品。
萬紅梗火把好用,但制作工序卻比較麻煩:先要泡在水田或堰塘里,漚到發臭脫色撈出來,再用手把里面的填充物抽出來,之后自然晾干。
加工完的萬紅梗中空、白色,有一股自然的清香味,拿它當火把走夜路,臉上有光,心里也非常托底。
誠然,萬紅梗也不是萬能的,它一樣經不起風吹雨打。
刮風的夜里,或漆黑的雨夜,使用火把是一件鬧心事,稍不注意,火把就會熄火,接下來也就只能摸黑前進了。
因為這個緣故,山里人大多練就了摸黑走夜路的本領——就算伸手不見五指,也能憑著記憶安全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但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熟悉路況,知道哪里有溝溝坎坎,否則,就有可能發生跌落山崖的意外事故。
關于火把,我最深刻的記憶,莫過于跟著哥哥姐姐或與小伙伴們一起,打著火把結伴去數里之外的地方看露天電影。
九十年代初,老家一帶終于通電,可以充電的電筒、礦燈開始走進千家萬戶,燃燒了數千年的火把終于完成它的歷史使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至今,每每看到電影電視作品出現火把,心里總會掠過一陣溫暖的感覺。行走在燈火通明的都市夜里,也會經常想起那些用過的火把。
火把,給了黑夜一雙眼睛,亦讓我記住了回鄉的路,至死都不會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