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愿陪我躺在地上就很好了

2月15日在冰點周刊看到一篇關于抑郁癥的文章,于是有了今天這篇推送的素材。

這篇文章是玄增星發(fā)表在“冰點周刊”的特稿“自殺者的微博成了樹洞,58萬條留言者孤獨得像避雷針”。全文8516字,閱讀約需18分鐘。此處為想了解的朋友做一下簡要概述。

文章題目中的這個樹洞,是一位抑郁癥患者生前發(fā)布的最后一條微博。在之后的五年里,無數(shù)抑郁癥患者聚集到這條微博,表達自己隱秘的痛苦。直到2017年除夕,評論數(shù)量突破58萬條。這個樹洞迎來嶄新的痛苦,也送走治愈的人,這是病友們的精神花園,他們都走在同一條路上,博主說“我們踏上的每條路的名字都叫做迷路”。

朱廷劭和他的專家團隊關注著這個精神家園的動態(tài),并適時提供幫助。他們的觀察中可總結(jié)出以下觀點:

①家人可能是當事人問題的制造者,也同樣是最重要的“藥”。因為家人并不把這種情況當作是病,在患者確診以后甚至也不試圖了解這種病,和患者一起走出痛苦。

②在這個精神家園,他們互相鼓勵,也傾訴,這些患者不需要解釋,因為他們都知道。但是他們始于依賴支持,終于發(fā)作時的互相傷害。

③對于這些患者,幫助的前提是了解,而這已經(jīng)是無比奢侈。文中的一句話很有深意,他們只希望周圍的人“不要打擾,不要做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好”。

文章的最后,寫到專家在搭建的系統(tǒng)將在今年5月前后上線,將是全球首個可以為心理危機提供自助型干預和服務的系統(tǒng)。同樣寫到一位患者戀愛,她的男友讓他感受到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還有許許多多病友的新年祝福“我們必須活下去”。

以上是文章的簡要概述。筆者很喜歡這篇文章,它讓我想起高一的一件事。

那個時候,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化學老師,我們是她帶的第一屆學生。她很年輕,朝氣蓬勃,和學生打成一片,她也很要強,明明有五個A班,我們作為B班,化學成績卻排到了年級第五。我,一個文科生,在高一的時候幾乎每次化學都能考到85以上,哪怕現(xiàn)在也還記得元素周期表和一些化學方程式,不得不說這是個很厲害的老師。

但她除了教學厲害,本人也厲害。軍訓的時候,別的班懲罰都是罰站,我們班的懲罰是罰蹲,用軍姿的標準罰蹲可是很厲害的,不信請自行百度姿勢并嘗試二十分鐘。

那時的我,說話慢,我也不知道到底慢到什么程度,反正是她忍受不了的程度。

她給我媽媽打電話反映情況,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家長會后單談。

她說,我媽應該帶我去看看心理醫(yī)生。

父母雖沒帶我去看心理醫(yī)生,但把老師的話原原本本告訴了我,他們也說,要我改。

對,我知道,我說話的確有些慢,也該改。可是我不知道,我說話慢,是不是因為我心理有問題呀?

孩子的心智總還不夠成熟,對于很多事情無法有理智的判斷,而老師和家長是他最尊敬的人,他們的話他怎能不理會。

所以,我在意。

那時候,我有一個很信任的朋友,不是因為熟悉,單純是因為欣賞。他是那種活得很自在的人,喜歡讀書、喜歡釣魚,成績也不錯,而且可靠,是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

那次,我在QQ上把這件事告訴他,也問他有沒有覺得我和常人不一樣,需不需要去看心理醫(yī)生。畢竟我們初中就認識,接觸幾年也有些了解。

他當時很肯定地發(fā)給我一條信息“別聽她胡說,沒問題,咱們年級的人都知道你們班老師厲害”我?guī)缀跄芸闯瞿菞l信息里的斬釘截鐵。

后來,我便放心了。

而這件事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文理科分班換老師而不了了之。我也沒去看心理醫(yī)生。

就在這個春節(jié),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六、七年之后,我和高一的同桌敘舊,我才偶然提到這位班主任跟我說的話,雖說這件事因為朋友的解惑和鼓勵沒對我造成什么影響,但是我跟同桌說“我覺得這個老師不太適合做老師”。

同桌說”你有沒有想過,當時這個老師也剛剛畢業(yè),她也沒什么經(jīng)驗,第一次教學生,自己也沒孩子,所以她不能理解咱們,就是因為脾氣太重,說話才重了點。如果放到現(xiàn)在,她可能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對,這么多年,我雖不怪她,卻也并沒理解她。只是因為同桌的一番話,我才意識到,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沒教學經(jīng)驗,她也沒有孩子,所以她沒有同理心。直到聽到同桌的話那一刻,我對這件事才真正釋懷。因為我覺得我能夠感受到她了,能夠理解她因為沒有經(jīng)驗而不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件事。如果我再去責備不也正是沒有站在她的立場考慮么。

現(xiàn)在我只是慶幸,遇到這件事時,我與之分擔的人能夠理解。

一個人躺在地上,她只是希望當她躺在地上時,有一個人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問,只是陪她一起躺在地上就很好了。

我們有時候追求的甚至不是同理心,只是理解。所以尋求理解時,也嘗試著去理解,包括對那些不理解我們的人。

這樣應該更容易幸福。


文:郭京

圖:法國籍臨床心理學家羅蘭多西里爾(Cyril Rolando)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