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以全新視角回顧人類發展歷程

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一本奇書,自從去年看完《蘇菲的世界》后,就再也沒看過這樣醍醐灌頂的書了。其特點:一是偏向思想性與哲學性。這里主要是講述人類的歷史,但它與我們所學的歷史教科書不太一樣,教科書會寫某某時間發生了某某事,是一些系統的史事;而這里則會研究那些事件與現象背后的本質,并論證如此是否能夠提高人類的福祉,顯然已經進入了哲學的范疇。二是展現宏觀世界下的各類元素。作者思維敏銳,且學識豐富、理性客觀,將歷史學、生物學、基因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諸領域知識通通融合進來,涉及領域廣泛,很開拓視野。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無疑給讀者提供了一套統合性的人類故事。三是文字生動幽默、易讀性強。即使內容偏思想性與哲學性且多門學科融合,但還是很容易理解,而且詼諧的段子從不缺少,很像是一場脫口秀。這部宏大的人類簡史,之所以說是以全新的視角回顧人類歷史,是因為它不是枯燥的概念知識與教條,也沒有偏頗于某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在客觀講述整體的人類故事,并重新審視人類歷史中所取得的發展與進步。

縱觀人類歷史,從遠古時期的采集狩獵者進化到今天的智人,大體經過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與科學革命三個階段。

一、認知革命

據考古學研究,最早出現人類跡象的時間是250萬年前,主要靠采集植物、挖找昆蟲、追殺小動物為生,要么就是跟在大型肉食動物后面吃些剩下的腐肉。當時的人類與其他生物共享棲息地,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且還得一直擔心肉食動物的威脅。

大約是在距今7萬到3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即所謂的認知革命。其主要成就就是語言和文化,使人類的本領逐漸增強,直至食物鏈頂端,并征服整個世界。

人類有個特點,那就是大腦明顯大于其他動物,即擁有創造的能力。火的使用,可以說是控制了一項既聽話而又有無窮力量的工具,一把火把樹林燒掉,就可以撿到美味的燒烤。而且人類的語言最為靈活,逐漸學會了聊八卦,并以此促進族群的親密關系。其他動物也有語言,比如猴子遇到獅子會叫,告訴它的同伴有危險;而人類,不光可以表達有獅子,還可以說出它有多大、有多遠,從哪個方向來等等。最關鍵的是,人類還能夠傳達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講一些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

智人之所以能建立起龐大的組織來共同合作,“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虛構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只要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從認知革命以來,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種雙重的現實之中。一方面,我們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像是神、國家和企業這種想象中的現實”。

生物學家將自然界的物種進行了歸類,如豹屬動物有雪豹、美洲豹等。而10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6個人種,也就是說智人并不是唯一的人種,還有其他近親。然而,人類的歷史從來不是潔白無瑕的,這些近親都遭到智人的種族滅絕。“畢竟,寬容可不是智人的特色。即使到了現代,不過是因為膚色、方言、宗教等等微小的差異,就足以讓智人彼此大動干戈、非要把對方趕盡殺絕。而遠古的智人面對的可是個完全不同的人類物種,又豈能期待他們更加寬容?”

圖片來源于網絡

距今約40萬—3萬年,歐洲與西亞生存著尼安德特人,比智人更為魁梧,肌肉也更發達,就個體來說具有碾壓性的優勢。他們可以集結50人攻擊智人,但創新而又靈活的智人卻能集結起500人,而且就算智人輸了,他們也會研究出新的策略,在下一戰討回來。

相關資料表明:每當智人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族群很快就會滅絕。其他大型動物也同樣難逃厄運,如長毛象、雙門齒獸,滅絕的時間總是與智人第一次抵達時吻合。縱觀歷史,人類就像是生態鏈的連環殺手。可以說,整個動物界從古至今,最致命的物種就是這群四處游蕩、講著故事的智人。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采集狩獵者沒什么家事負擔,看起來過得很好。“大約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偶爾還得躲一下老虎。但等到中午過后,他們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來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聊聊八卦、講講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當然,有時候是會碰上老虎或蛇沒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他們倒也不用擔心車禍或工業污染”。多樣化的飲食,使他們能夠免受饑餓與營養不良的問題,而且還少有傳染病。如麻疹、肺結核,它們大部分來自家禽家畜,是在農業革命馴化動物以后出現的。

“正因為這些在農業時代前的采集者有健康和多樣化的飲食、相對較短的工作時間,也少有傳染病的發生,許多專家將這種社會定義為‘最初的富裕社會’”。

二、農業革命

到了公元1世紀,全球大多數地區的絕大多數人口都從事農業。農業革命的出現,改變了人類長達250萬年的采集狩獵生活,開始把幾乎全部的心思用來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使它們為人類服務。

農業革命可以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人類學會了耕種畜牧,帶來的非但不是輕松生活的新時代,反而比采集狩獵者過得更為艱苦、工作更為繁重,也越來越不滿足。而且取得的食物種類變少、營養較不均衡,染上疾病與受到剝削的可能性都大增。

“人類馴服了小麥,馴服了狗,而事實上是這些植物馴服了人類,當我們擔心天氣,擔心收成,擔心蟲害,擔心養分,我們為他們忙前忙后,點頭哈腰,我們不再四處游走,習慣停在原地,于是拼命建房,看誰的房子更大更好看,我們不再吃多種多樣的食物,習慣了米飯,兩天不吃感覺生活無味。我們成為了生活的奴隸。”

“研究古代骨骼發現,人類進到農業時代后出現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

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本身農業革命也不是有人在背后操縱它發生,人們只是想過的輕松一點、吃飽一點、生活安全一點,但最后卻讓遠古的采集狩獵者開始花上整天的時間,在烈日之下挑水務農。那么,這一連串所謂的進步,其實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一道道沉重的枷鎖。

農民不僅時時刻刻都得想著未來,還幾乎可以說是為了未來在服務,他們不像采集狩獵者那樣可以四處游蕩,這片地不行就換個地方,而是只能守著自己的土地。

農業革命后,人類的組織也較過去龐大,要想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更費心力讓民眾相信這些秩序。“對外的說法絕對要堅持它們千真萬確、絕非虛構。永遠要強調,這種維持社會穩定的秩序是個客觀事實,是由偉大的神或是自然的法則所創造。在教育上也要徹底貫徹同一套原則。從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斷提醒他們這套想象建構出來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這套原則,不管是童話、戲劇、繪畫、歌曲、禮儀、政治宣傳、建筑、食譜還是時尚”。

“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范。就是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著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三、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出現后,軍事、工業與科學領域展開合作;從此,誰掌握了頂尖科學技術,誰就是掌握了全球的話語權。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歐洲之所以能夠從1850年稱霸世界,首先思維的轉變,那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覺得在遠方一定還有什么重要的事物,等著他們去探索、去掌握。從此再也沒有什么概念、想法或理論是神圣不可挑戰的。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其創造的帝國與先前的所有帝國完全不同,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是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整個世界,征服其他地區是要利用,還有就是傳播他們對于世界的看法,而不是為了去探索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在18、19世紀,幾乎每一趟從歐洲出發的軍事遠征隊都必定有科學家同行,科學家的目的不在打仗,而是科學研究。如拿破侖1798年進攻埃及,同時還帶了一百多位學者收集科學資料。

帝國向科學投入經費,讓科學家做各種研究,因為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有助于達到某些政治、經濟或宗教目的。而科學家也會向帝國回饋新的知識與科技,讓帝國獲得更多的資源;有了更多的資源,就再向科學投資做研究,兩者形成了循環。所以,當時的歐洲在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領域都取得新的突破、領先于世界。第一臺蒸汽機的出現,吹響了工業革命的號角,人類實現了能源的轉換,過去許多人力工作漸漸開始由機器代替。

而在帝國與科學的背后,更有一只強力的推手,那就是資本主義。歐洲采用商業的思維模式,甚至由商人、銀行家直接做統治者。歐洲人征服世界的過程中,所需資金來源從稅收逐漸轉為信貸,而且也逐漸改由資本家主導,一切的目標就是要讓投資取得最高的報酬。

哥倫布也需要金主。探索美洲需要資金,但遭到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家的拒絕。在沒有人愿意承擔這種高風險投資時,西班牙投資了,于是他們獲得了新的商路和資源,一時成為海上霸主。國王、銀行家和商人簡直是美夢成真,當他們賺的荷包滿滿時,再遇到哥倫布這樣的接班人時, 也愿意提供更大的信貸金額,因為他們從美洲獲得了財富,而且對探險能夠帶來回饋的信心大增。這就是帝國資本主義的奇妙循環:

“信貸資助新發現,新發現帶來殖民地,殖民地帶來利潤,利潤建立起信任,信任轉化為更多的信貸。”

荷蘭取代西班牙的地位,是有強大的海上力量沒錯,但背后則是有良好的信貸關系支持,用健全公正的法律體系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后來登場的英國,19世紀上半葉靠著向中國出口鴉片而發了大財,卻使數百萬人中國人成了癮君子。中國發布禁煙令后,遭到英國商人的無視,于是開始沒收、銷毀鴉片。然而,“這些鴉片煙商與英國國會和首相關系良好,許多議員和部長其實都持有煙商公司的股票,因此向政府施壓,要求采取行動。1840年,英國正式以‘自由貿易’為名,向中國宣戰”。

可見,科學革命給人類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充滿了殺戮、掠奪與歧視。世界上很多地區淪為殖民地,甚至出現了奴隸貿易,數以萬計的勞工陷入赤貧。

人類一直在進步,但真的更幸福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生活在上世紀的人寫信很麻煩,要手寫、寫信封、貼郵票,再走到郵筒那里去寄,可能還要等幾天送到。而現在只需要觸碰一下手機,一眨眼的時間就能傳送過去十幾天才能送到的信息。我們省下了麻煩和時間,但是我們因此過的更輕松了嗎?這看似是節省了時間,卻也把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10倍,讓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讓許許多多的事情接踵而至,于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雖然經濟的數字越做越大,但是我們也越活越辛苦了,永遠有還不完的貸款和加不完的班。

現代的工業、醫療、通信、交通等各方面都較過去有了很大進步,但人的幸福指數不一定跟著提高。幸福的本質,不是擁有多少財富,也不是享有多好的待遇,而在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我們把自己的主觀期望放在過去的客觀條件,說過去不幸福是嚴重的錯誤。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可以每天更衣洗澡;而中世紀的農民好幾月也不用洗澡,也很少換衣服。我們可能覺得他們骯臟,簡直不可理喻;而對于中世紀的農民來說,他們毫不介意這點。他們并不是因為太窮而無法負擔換洗衣服,而是壓根兒就沒有這種期望。其實,當一個現代的企業家坐在豪宅時,他的幸福程度可能和一個唐朝剛從地里干活回草房休息的農民差不多。

歷史書會重點強調某位領袖的振臂一呼、某位思想家的著名論述,或者是某位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但構成歷史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民。不論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還是科學革命,可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人類本質的價值追求,過去人類創造了許多讓生活省時又稱心如意的發明,如手機、計算機、洗衣機等等,但也總是帶來新的義務;而客觀條件改善的同時,主觀期望也在跟著提高,所以還總是感到不滿。

坦白說,未來會發生什么我們也不知道,也許用計算機連接大腦,也許操控生化機制創造出某種超人類,這些都只是猜測與幻想。學習歷史,我只是想知道人類的今天是如何走來的,通過這些來龍去脈,更深地認識這個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