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人從古就有狀元情節。昨天各省高考分數出來后,各大新聞媒體和微信、微博等自媒體都抓住這一熱點,大吹特吹各省各市各縣的狀元們。狀元不但成為各大名校爭搶的對象,而且大多都會接受教育局、學校的獎勵,還要面對各種采訪,甚至上電視節目分享經驗……家長們也開始議論:“XXX是我們家對門的……”所有的人都對狀元投出羨慕目光,都在表揚,都以狀元做榜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 ? ? 我今天不想再吹捧狀元了,當大家腦子發熱時候,我不得不給大家澆一盆冷水,必須說一個事實,讓大家清醒一下。
? ? ? 2007年,中國校友會網課題組負責人、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公布了中國首份《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的全國近400名高考狀元,調查的結果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高考狀元無一人成為職場狀元。云南教育廳長羅崇敏一共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來全國的124名高考狀元,他調研結果:“他們一個都沒有成為所從事職業領域的領軍人物。”所有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么多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如今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
? ? ?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后更好的工作,現在狀元竟然不能在個人職業生涯上不能取得出色的成就,那這樣的狀元又有多少意義。如果家長們相信高分的狀元是成功的關鍵,那么你一定要去參加一下高中同學畢業25年后的聚會,看看學習最好的學生,尤其是狀元是否在某個領域混的出力拔萃。哪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支精銳部隊(千名高考狀元)如今全軍覆沒,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狀元能在自己的行業閃光過呢?
? ? ? 就是因為被這種眾星捧月的表揚害死了狀元。因為好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人們的表揚聲中,被眾星捧月慣了,導致他們害怕批評,害怕失敗的心理,做事畏手畏腳。斯坦福大學對表揚的結果研究表明:總被表揚的學生會變得不愿意冒險,且缺乏自主性。與同伴相比,總被表揚,做事很難持之以恒,過分依賴老師。他們有種“想贏怕輸”的習慣。他們大多害怕選擇,害怕做未做過的事情,因為他們害怕承擔責任,承擔失敗。他們都受不了被表揚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他們缺乏冒險的精神。而一般學生和差生沒有好學生生“想贏怕輸”的負擔,他們敢闖敢拼,敢于冒險,反正他們經常在批評中長大的,習慣了,再錯一次也無所謂,這是他們有“后勁”。
? ? ? 這就是為什么阿里巴巴肯定不可能被學習好的狀元做出來,而是被一個高考了三次,最后只考了非常一般的杭州師范學院,并且第一次高考數學只考19分,長得像外星人的馬云做出來原因。因為上個世紀90年代,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是什么東西的時候,馬云就在上面賣東西。這對常人來說,都會認為這個人腦子進水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所有人都說他是騙子。對于這些創新的東西,很容易失敗,可以說九死一生,狀元們失敗不起,也承受不了長期被別人說“騙子”的羞辱。
? ? ? 而馬云是在批評、羞辱、失敗聲中長大的。在阿里巴巴成功以前,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馬云基本上都是個失敗者。剛開始創業的翻譯社做不了幾個月就做不下去,需要自己蹬三輪進行補貼;后來做中國互聯網黃頁,也以失敗收場。再往前,高考三次,才考中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學校。再看看他那個外星人的樣子,很明顯是他老爸的基因變種而來。這么一個不能再屌的屌絲,中間會受到多少人的批評和羞辱,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不過,正因為失敗多了,批評多了,也就讓他對這種聲音產生了免疫力,更激發起他的斗志。其實人的認識天生就不完美,獲取的知識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動,這便是“易錯性”,需要人們不斷犯錯,不斷承認,不斷地修正,然后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和職業。
? ? ? 于是馬云不斷地試錯,他不斷去尋找最佳的方向和方法。以前的所有的犯錯都是他日后尋找正確方向的鋪墊。因為做過翻譯社,才有機會接觸到互聯網,認識互聯網,才會把創業方向轉向互聯網;因為做過互聯網黃頁,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調整策略,做了個互聯網上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這個就是今天阿里巴巴的雛形。所有的這些思路都不是一戳而就的,都是在犯錯中不斷修正,在試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這些都是狀元所不可能做到的。用經濟學解釋,這就機會成本,狀元做未知事情的機會成本太高,不值得選擇。再說光一個“騙子騙子”的聲音就能把常人殺死,何況經常被人表揚的狀元呢?
? ? ? 學習好并沒錯,這是好事,錯的是人不能經常沉浸在蜜糖的表揚聲中。因為未來進入社會不僅僅是鮮花和掌聲,更多的是無數的挫折和困難,這需要我們去應對。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學生,一點小事都要跳樓自殺,還不是因為在“蜜糖”的表揚聲中泡習慣了,有一點批評就受不了啦!我深有體會,當我批評班上學習最好的同學時候,這個學生馬上捂著腦袋哭,感覺自己受到了無數委屈,日后好長時間她都沒有笑容,見到老師也不打招呼。這還不算什么,竟然還有的跟家長哭訴找我麻煩,于是家長到學校指責我。而當我批評一個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時候,他會笑呵呵的說:你批評的對,我接受你的批評。這時還從口袋里的拿出香煙讓你抽,讓你都覺得再批評他有點不好意思了。幾年后他還到學校來看我,請我吃飯……
? ? ? 表揚是好事,可是一味的捧,一味的表揚就不是好事了。我七歲的兒子就是因為經常受到我妻子的表揚(妻子崇尚表揚教育),后來我發現兒子很享受這種表揚,每次都是因為妻子和老師的表揚和獎勵才有興趣做事,做完后趕緊來跟你索取表揚和獎勵。也就是說他做事是以表揚為驅動力,沒表揚的事情,他就沒有興趣做下去。批評一下,他馬上就哭,就受不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導致他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表揚,而為了能獲得表揚,也導致他只做自己很擅長的,不愿意嘗試新方向新方法,只按原套路做事情。
? ? ? 美國的一個教育專家做了一個實驗:每次從教室叫一個孩子做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任務。測試完后研究人員把分數告訴他,并說一句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的把孩子們分為2組,一組得到的智商聰明的夸贊是:“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绷硪唤M得到的是努力的夸贊:“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出色。”
? ? ? 再進行第二輪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得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輪類似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被表揚努力的孩子,90%以上人都選擇較難的。而那些被表揚聰明孩子,大部分選擇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因為孩子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因此當我們夸孩子聰明的時候,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風險。因此,過多的表揚會扼殺一個孩子去試驗和冒險的勇氣,尤其夸贊孩子聰明更像是海洛因。
? ? ? ?第二,狀元大多情商降低。據中國校友會網高考狀元課題研究組專家調查的1400名高考狀元,發現他們大多數內向、高傲、情商低。由于中國的中學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分數,忽視了性格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再加上在封閉的環境,老師、同學對于學習好的同學比較包容,容易將他們打造成‘溫室的花朵’、‘象牙塔內的狀元’。他們進入社會很難適應,他們臉皮比較薄,不會拉關系,找人情,也受不了挫折,受到挫折就灰心喪氣。導致他們對社會的理解、接受度不高。因為我是狀元,我分數高,那么自己所做的事情肯定就比一般人更正確,領導和同事的一些批評就聽不進去。反正我水平高,你這里不行,我去別的地方,不愿意放下身段屈尊自己。而要成為卓越的成功者,一般情商都比較高。
? ? ?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公司做得最好的20%的員工和最差的20%的員工,他們的智力水平是一致的。唯一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人際關系、情緒調控力和堅強的意志。換句話說個人在職場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在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的情商。這也導致考試狀元不能成為職場狀元的原因。
? ? ? 我的一個女學生,學習成績好得很,就如同那些試卷的內容是為她量身訂做的一樣,簡直是完美的大學生,每次都是穩拿一等獎學金,畢業后就進入了我們縣某行政機關工作。另外還有一位不為別人所注意的師兄,他在大學時成績平平,其他方面也沒有過人之處。所以,幾乎所有老師都看好我的這位女學生而不看好師兄。可是兩年以后,事實卻與大家當初的預計非常不同:師兄做到了副科級干部,而女學生先被“流放”到機關下屬的一家瀕臨破產的國有企業,后來索性被這家企業開除了。
? ? ? 我們對于女學生的遭遇非常同情,后來大家四處打聽才知道,原來師兄活潑開朗,能很快跟別人打成一片,在各種場面上非常得體,把人際關系處得非常好,因此很自然地得到了升遷。但是女學生卻不是這樣,她總是對別人冷冰冰的,不愛說話,平時也不喜歡和大家搞好關系,后來做事處處碰壁,最后落了一個這么悲慘的結果。因此,對于狀元我們再不能這樣老捧著老夸贊,到時候他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需要一些挫折來讓他們承受一下逆境壓力,這對他們來說更有好長。
簡介:劉世忠,用相聲和小品表演手段講課的第一人,被稱為教師界的“趙本山”,著名的營銷作家,自媒體“笑看營銷”創始人。作為教師,其開創性地將相聲小品溶入講課中,把講課當相聲來說,當小品來演,使學術不再枯燥、乏味,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由于其獨特的教學方式,曾被武漢晚報、武漢教育電視臺、新浪網等四十多家權威媒體報道。作為作者,他的著作盛豐,出版的暢銷書有《品牌策劃實務》《廣告創意實務》《選對行業釣大魚》《蘋果暢銷全球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參謀》《老板是怎樣煉成的——商機發現》《老板是怎樣煉成的——項目包裝》《老板是怎樣煉成的——項目運營》《老板是怎樣煉成的——廣告與傳播》等,總計超過2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