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要整理的東西,堆積很久了。廢話不多說,開始了...
1. 2016.12.12.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專題的課上。說起中國的專利、創新、發展、增長。就算借用了別的國家技術還是沒法發展到一樣的水平,為什么呢?老師當時解釋說了一個原因是技術沒有完全吸收,對比了其他國家每引進新技術就投入多少資金專門用來學習。印象中日本大約是7倍,韓國也有3-4倍,中國是不到二分之一的。還以為拍了照沒想到沒有。可那次課全部印象都是這個結論了。
2. 2017.4.25. 一次用DSGE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房價問題的seminar.
Literature Review:
(1)single-equation regressions: Deng et al.(2009) , Wang et al.(2011) , Xu&Chen(2012) , Li&Chand(2013) , Wang&Zhang(2014) , Chow&Niu(2015)
(3)DSGE model: lacoviello(2005) , lacoviello&Neri(2010) , Minetti&Peng(2012) , Ng(2015) , Wen&He(2015) , Zhou&Jariyapan(2013) , Garriga, Tang&Wang(2016).
文章理論思路:
DSGE-VAR (Del Negro & Schorfheide, 2004, 2006; Del Negro et al. 2007) plus Bayesian estimation.
如果以后需要用到DSGE模型,說不定可以按照參考文獻順序了解一下。當初是為了模型去聽的講座,還翹掉了一節課,回來上課時候還被老師提問講座內容,記憶深刻。
3. 2017.4.29. 固定收益證券研討會。
大佬們的預測很不一樣?他們真的是碰巧打出圣經的猴子嗎?
還有策略框架的基本公式:
IR=IC* sqrt(BR) 或者寫成加權形式 IR^2=BR_1*IC_1^2+BR_2*IC_2^2.
聽研討會的時候,能夠很明顯地區分學術界和業界的人的報告。盡管是相同內容,學術界的人透露著一種非常濃的“傻子勿進,外行請繞道”的氣息,寫著清楚的文獻綜述研究思路等等。總覺得離現實非常遠,業界的人說著有些專業的話,但生活氣息更濃,能讓人感受到,他是真心希望能表達清楚有人聽得懂的真誠。也許這才更實在吧。
3. 2017.5.26. 一個關于中國改革的講座,記得當天是寫過碎碎念日記的。
數據顯示,國企債務規模已經遠超中國GDP的規模,而且國企債務增速還在以當前GDP增速2-3倍的速度增長。
當時因為好奇因為鄒女神安利去聽的講座,沒想到和論文挺相關的。
4. 2017.6.8. 內部的夏季論壇。最喜歡最后一個,關于金融市場的影響因子的排序,雖然不太懂具體含義。vw > smb > trm > prem > hml > cay,vw > cay > cma > rmw > rtb > div > lab.
5. 2017.6.9-11. 計量年會。 聽了好多關于金融摩擦、結構轉型、TFP的錯配的文章,拍了好些文獻的圖片,不過現在可能是用不到了,也都留著吧。好在是出于情懷也聽了一些其余的大牛,關于中國的中等收入陷阱之類。還有些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市場的文章。又想起勇哥對我的吐槽,你不搞學術去聽年會干嘛?為了見一下那些大牛嗎?
股票波動還有一個預測因子 FXVOL. 其實也不大明白是什么,說不定某天會懂。
圖片記錄的就這些了。好像其余照片就算丟失也不會太遺憾。可以清理內存了。【寫了這么多,突發奇想的整理原來是因為內存不夠。捂臉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