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師該如何學習

一、學習的三大前提

我們在做設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別人的作品覺得很好,但是并不知道好在哪里?自己只能拿來抄點造型,卻無法領悟到作品中的精髓。學不來,也不會欣賞。同時,做設計這個事,不像上學那樣,有個標準答案,背會了就能考高分。

那么設計該怎樣學習?那些牛逼的大師們又是怎樣學習的呢?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學習的三個前提:1.學習的意愿,2.為什么而學習,3.生存余力。

學習的意愿:在學習之前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有沒有強烈的意愿去學習。舉例說明:如果你去當消防志愿者,接受訓練。消防員問:如果凌晨三點你發現一個街區里的一棟房子著火了,你該怎么辦?答:馬上報警,然后分析火情,組織救援。消防員又問:如果凌晨三點你到了一個沒有任何火情的街區呢?答:那我把街區里一棟房子點著了,再報警,然后分析火情,組織救援。消防員再問:如果這個街區沒有房子呢?答:那就建一棟房子,點著了,然后報警,分析火情、組織救援。哈哈,腦洞有點大,其實學習就是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創造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

但是有強烈的想要學習的意愿和強烈想要知道答案是兩回事。

為什么而學習:我們是因為好奇而學習,還是只想刷正在學習的存在感 ?現在手機上充斥著大量碎片的、垃圾的、為了迎合我們已有觀念和情緒而存在的信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一個標題,根本沒有認真看完文章內容就急忙轉發到朋友圈,用以證明我們又學習到了一個新觀念,對于熱點事件我們也根本不去核實事情的真實情況、作者的出發點,就直接轉發以證明我也是在關注時事。其實這其中大部分人對學習并不感興趣,他們只不過是喜歡擺出---我正在學習的姿態而已。所以,我們必須想清楚為我們只是想刷學習的存在感,還是真正的想去學習。

生存余力:很多人會說,我想要學習,但是我沒有學習的時間。我要生存,每天要上班,而且設計公司加班特別多,回到家里都累成狗了,哪有時間看書學習。好吧,我不相信你比愛因斯坦還要忙。我們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為什么別人有時間學習,而你沒有。舉個列子: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這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是能跑24公里的電瓶車,我們把這24公里的電量(精力總量)叫做“生存能力“。如果你每天的生存負擔是跑30公里,而你的生存能力是跑24公里時,你就會疲憊不堪,一直在透支,但是如果你每天的生存負擔是跑18公里,你的生存能力是跑24公里,那么24-18=6,你剩下的6公里電量就是你的”生存余量“。當你擁有”生存余量“的時候,也就有時間和心智資源去獲得更多的生存能力。當你的增長速度超過你的生存負擔時,就會有更多的生存余量用于學習,始終處于一個正循環。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些牛人,能做很多偉大的事情,同事還有很多時間學習的原因。本質就是通過學習讓生存余量變大,越來越從容,于是人生中選擇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又有人會說:可是我的問題癥結在于我沒有生存余量用來投資到學習中去呀?其實你不是沒有余量,只是你沒有付出代價和成本而已。

好了,討論完學習的前提,我們該來說說怎么學習的問題了。

二、怎樣學習?

考試學習方式:我相信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學到大學都是一場一場考試殺過來的,按道理我們都應該非常會學習才對、可為什么在設計行業有時候我們會不知道該怎么學習了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正因為我們以前的學習都是圍繞考試展開,所有的問題都有固定答案,而考試的目的是考你是否知道正確答案,而不需要聯系實際。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認為所有東西都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生活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于是我們面對生活學習的時候完全沒有方法。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套大師新作品,我們只知道好看,但沒有人告訴我們好在哪里的標準答案時,我們通常都會陷入迷茫,即使把造型抄襲過來任然會覺得別扭。過去幾十年拿來應付考試的學習方法完全不管用。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學習呢?特別是設計?

解碼式學習方式:學習解碼就是對看到的內容進行深層加工,透過表層,解讀內涵嗎,形成自己的見解,這個過程就是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過程。例如:首先我們會關心一個設計好不好看,這本小說寫了什么,這部電影講了什么故事。更深一層,我們會關心內容有什么價值,意義在哪里,并且能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反思。再深一些,我們就會關心作品的內部結構,表達方式和效果呈現等方面,會對作品進行徹底的剖析。解碼的等級是層層遞進的,難度也會逐漸增加,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在那個層級。

我們學習解碼有什么規律呢?我們在實際中應該怎么運用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待問題:1.是什么,2.做什么,3.為什么。

是什么:例如“微信”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他就是一款通訊社交工具,我們只是使用它而已。

做什么:對于好學的人來說,他們不僅會使用這款產品,還會去關心他的結構是怎樣的,例如:文字語音、朋友圈、支付和紅包是最主要的核心功能,這些功能是怎么分布的?甚至還會研究,微信為什么讓你覺得好用?還會想,微信的競爭對手產品是什么?要不要體驗一下?差距是什么?

當我們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微信這款產品就向我們展開了無數的信息了,最會學習的人不但能做到上面這些,還能問自己為什么?

為什么:微信為什么要設計一個這樣的體驗?為什么他的產品策略是非常簡潔的?為保證這種簡潔的體驗,產品設計師放棄了什么?微信是怎樣定義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又是怎樣定義人和商業之間的關系的?又是怎樣定義人和信息之間的關系的?微信怎樣做到這些定義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微信這款產品,達成手段的方式好在哪里?哪里不好?微信團隊的組織是什么樣的?如果我來做這款產品我能做什么?微信會不被取代嗎?

說了這么多,下面來說說大師的作品應該如何解碼,怎樣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

首先我們需要“讀圖”。舉個例子:你喜歡的一個大師發表了一套新作品,看了后你歡欣鼓舞覺得很棒,這個時候你就要盡最大可能收集項目信息。其實設計師日常做的事情就是瀏覽、搜集、保存各種各樣的圖片,而有了這些成系統或者不成系統的圖片,我們應該怎樣解讀呢?

我們需要從感受、價值、手段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解構。

當我們看到一張圖片的時候,首先要分析,這張圖帶給我們什么感受?是精致的、優雅的、好笑的、調皮的、靜溢的、喧囂的?格調上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例如一張圖片讓我有高聳的感覺(感覺)。這種高聳能帶來崇高感,能讓這個空間顯得圣神和莊嚴(價值)。同時整體的線條全部突出了豎向延伸,更值得注意的是,空間的上部分,有特別的燈光處理,利用了人的趨光性,再次強調向上仰望,突出崇高感。那以后我在做政治場所空間,需要特別強調崇高的儀式感的地方,就可以借鑒這種處理方式(手段)。

有了讀圖這個基本功,我們就可以展開我們深度解讀,學習設計的過程了。

首先來看:是什么?假如大師發表的作品是上海的一套平層豪宅,有兩百多平米。整體來說,這套作品很好看,是現代風格,給你比較性感的感覺。那么大師在這里到底做了什么呢?這時就需要我們挖掘出遠遠多于圖片的信息,這就需要強解讀能力,強解碼能力。

比如:你看到大師作品把墻面做成了一個通透的架子與后面空間相呼應,造型好看,細節精彩,就連工藝細節也是犀利精致。這時我們會想,下次我可以抄襲這個造型了。但愛學習的我們又通過研究發現大師不但把墻體做成了通透的柜體,而且把墻體也向前移動了,擴大了書房的區域,縮小了客廳的一點面積,于是你會問:大師這么做是為什么?有幾層意思呢?這么貴的房子,又是第一居所,面積不算特別大,戶型緊湊精致,大師這樣調整娛樂情趣空間的比例是什么原因?于是你又看了一遍設計大師的訪談,喲西,原來大師在倡導空間里的生活情趣。大師為了貫徹他的樂居生活理念,對這個空間布局進行了微調,空間尺度有了變化,同時原來空間里的采光有點弱,空間體驗不太好,需要一點側面采光,于是大師把墻體打通,做了透光的柜子,就是為了解決二次采光的問題。

再比如:這套作品和大師之前的有點不同,好像使用了更多的灰色,這是設計作品看著更加沉穩的原因嗎?還是因為這套大平層建筑為了攬江觀景,把一整面面都做成了玻璃,于是在室內的其他墻面為了不讓空間采光過于強烈刺眼,而故意加深顏色嗎?對了,晚上的時候,墻面顏色深一點可以更多避免玻璃窗上的魚缸效應,讓觀賞城市江景里的萬家燈火更加美麗。

為什么走廊里有一面墻是紫色的?啊哈,原來走廊比較長,用帶有膨脹感受的紫色會讓走廊顯得相對短一點,同時可以讓灰色的基調多一些調皮和快樂,呼應大師的樂居生活理念。

要想深入解碼大師,就要更多的問自己為什么?

你可以把大師的作品都收集起來,按年份分好類,一點一點的肢解大師的作品,你會看到大師是怎么出名的,哪個時期的作品有了質的飛躍,大師的爆款是什么?本質解決了什么問題?提供了什么價值?什么符號、調性、顏色、材質、細節在大師的作品里出現得最多?幾年前和現在有什么變化?大師是怎么學習的?他看什么書,哪位大師對大師的作品影響最大?整體上哪些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大師?

所以學習解碼是一個深度挖掘的過程,就是從點入手,延生成線,擴大成面的過程。解碼很難,也非常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價。那種玩著玩著就輕松學會的方法,本質都是讓你產生正在學習的幻覺而已。

牛逼的人大多有跨度很大的知識體系。所以,即使現在你想解讀大師的作品,你也要有一些更底層的解碼知識,而這些知識主要來源于閱讀。那我們該如何通過閱讀來學習呢?

三、怎樣閱讀

1.表演式看書

任何一本書,一段文字,一段語音都可以視為信息,信息沒有和你已有的知識發生關系之前都不是屬于你的知識。你并不能從信息里提煉出有效的信息,于是你很可能看過就忘了,于是你發現,你不停在看,可是然并卵,兩周以后你再翻之前看過的書,感覺像是在看新書。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的科學地學習和閱讀,提高知識的理解和調用能力呢?

2.科學閱讀方式:

我們獲取的信息可大致分為:

描述性信息:這是一支筆,那是一輛汽車,小明你好,這是小紅。這里的糖有10顆等等。這類信息,全部在描述事實、狀態、甚至細節。

觀點:小明我覺得你這事干得SB透了,我認為國學能拯救人類文明,我認為你的方案有問題,特別是這個地方,我覺得會影響行動路線。

程序信息:將油加熱至冒煙,然后將切好的菜放入鍋內,之后再加入少許鹽。

抽象信息:地圖、數學公式、哲學邏輯等。

理解:就是你讀取了一段信息,你用自己的心智怎樣描述給別人聽?理解一個事物有時候我們需要在腦海里把它圖像化。比如地圖就是用二維的手段把三維的地理環境圖像化了,而我們讀書的時候為了更清晰的理解全書,可以做一個思維導圖。

延伸 :一般是指,學習到的知識向內延伸,和自己以往的經驗產生連接,用以往的知識經驗解讀新的知識。而我們所說的延伸是指用已經理解的知識向外延伸,用來解讀自己身邊的現象和事物。比如:讀一本心理學的書,理解書里的例子后,你還能舉出多少你生活里同一種心理現象的例子?

反思:知識可以幫我們解釋很多身邊的現象,但所有的知識都是有邊界的,有些現象無法解釋,這時候我們就要開始反思知識的不足,探索知識的邊際在哪里?我們該如何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

應用:終于聊到了應用,應用就是改變了你現在的行為,使你更接近目標。我們常聽到一句話:‘道理都懂,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這里的“道理”和應用(做到)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需要學習者辛苦的把知識內化,消化,分解后才能應用。

四、刻意練習

為什么道理你都懂卻依然學不好設計,就比如:你了解摩托車引擎的工作原理就能制造出一部可靠的摩托引擎嗎?再比如:你看完辟血劍譜里的所有文字,就能成為絕世高手嗎?哈哈,在金庸小說里能!包教包會的藍翔技校一樣可以。那么現實生活中呢?你看一本書就能練成高手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跟著視頻學瑜伽都那么難,又為什么會認為看完一本書后就能學會里面所有的知識呢?學習文章中的道理和學會使用這些道理之間有著巨大的跨度,學會使用這些知識和你能用科學的方式生產知識還有巨大的差距。

那到底我們該怎樣學習設計知識才能把它轉換成設計技術呢?

我們長時間經歷的應試教育主要教給我們的是陳述性知識,面對陳述性知識,我們只需要理解和背誦就夠了。可是設計和藝術、體育一樣,是非陳述性知識,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所以,只學不練,等于白干。想要成為大師,唯一的道路就是多練。這里又必須要提到一個問題,我們有很多業余愛好者,一輩子練習一種藝術門類,卻任然只是個業余水平,我們很多家裝設計師照理說他們工作年齡,熬也能熬成不錯的水平了,但結果呢?LOU得我們都看不下去。我們必須區分“練習”和“刻意練習”的區別。這里推薦一本書《刻意練習》-[美]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

其實學習和打游戲一樣都分為三個級別:

容易:比較簡單的,輕松搞定,一鍵通關。

挑戰:有一定難度,但是多玩幾次一定能夠成功通關。

英雄:自虐,玩很多很多次,也不一定能通關。

心理學把人們學習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層次:

1.舒適區:一般而言,對于一個普通的人來說學會一個知識,掌握一項技能后就停留在舒適區了,不停的重復簡單級別的游戲,幾十年如一日,不再進步。

2.恐慌區:同樣如果你進入學習的恐慌區,就會像一個新手進入英雄級別難度的游戲,一般撐不過8秒就會被干掉。比如讀哲學類書籍,很多人一般看不到一頁就足以催眠,甚至讓人憤怒,因為你會懷疑自己的智商。

3.學習區:那么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保持學習進步的最佳區域就是學習區,就像玩游戲一樣,在搞定簡單級別以后,進入挑戰模式,不停的打磨技術,這時你會覺得又壓力,有難度,有失敗,但是這些難度和壓力都是你能承受的。

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而是要持續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當然人都有惰性,我們掌握一門技術,即使有外力的驅使,我們也不愿意長時間承受壓力和挑戰。我們都有一種慣性叫“自動完成”。也就是你會不自覺的按照你以往的標準來完成你手上的工作,放棄了主動思考和挑戰。這也就是我們很多設計師,在工作幾年后,會發現自己遇到瓶頸,好像不管我們怎么努力都無法再突破自己,雖然聽了很多建議,但是任然效果不佳,其實這就是我們陷入了深度的制動完成。在自己意識不到的情況下重復以前的思路自動完成手上的工作。人們總是習慣性用自己擅長的沒有壓力的技巧來解決問題。而刻意練習不是讓你重復已經熟練的技巧,而是讓你嘗試哪些你不熟知的領域,有時專業以外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對你的設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說到刻意練習,那我們刻意練習的對象是什么呢?當然是套路啦

五、老司機的套路

例如:CCD的胡偉堅先生(昵稱:姥姥)把酒店客房可能出現的布置方法,盡量的終結,最后歸納出了58種處理酒店客房平面布置的方法,并且命名為《客房鉆石切割法》。姥姥說:新手不要總想著創新,首先要把前人積累總結下來的方法吃透,等掌握熟練以后,創新和突破就會自然發生。人類所有的知識想要被運用和傳承,都必須結構化,結構化的的結果就是形成范式,形成套路。

1.風格層析法:之前我們所說的如何解碼大師的作品,如果你不了解設計行業里都有那些經典范式,經典套路,經典風格,是不可能學習到精髓的。一個會學習的設計者,看到某一個作品時,應該非常明確的解碼出:嗯,這套作品的前香來來至與雅布的衡山路,平面基韻來自伍仲匡老師的四季餐廳,還有一點橋本的性感和調皮。又加上了斯卡帕的分離做調和。所以,針對套路和范式爛熟于胸的學習,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

2.如何練習:首先我們在沒有練習到理想效果之前需要不斷的重復。其次練習需要有針對性,已經熟悉的套路就不要練習了,去學習新的,始終讓自己處于學習區的位置,不斷給自己小的壓力和挑戰。然后帶著問題去學習,這個最重要。最后,我們來說說及時反饋,學習非陳述性知識必須通過練習,而且必須是刻意練習,但是刻意練習的好壞要及時反饋出來,這就需要高水平的人在一旁指導,所以為什么技術類學習都是師傅帶徒弟這種模式。

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設計,創造,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當我們看到一個好的作品、好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性感,心里和剛談戀愛一樣高興,但是只有我們嘗試去做,才能明白每一個性感背后那種日復一日的重復訓練、重復打磨,其實根本不性感,不美麗,甚至是痛苦和煎熬。

五、新創意的來源

認知:同樣條件下,有的人進步很快,有的人進步很慢,而有的人在到達一個時間點之后進步速度非常快,究竟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由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的高低而決定的,人和人之間的認知水平千差萬別,怎么才能提高認知水平呢?唯一的辦法是結構化你的知識,就是在你的大腦里建立起一座高度發達的知識城市,這個城市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盤根錯節,你所有的知識在這個城市里相互聯系,建立關系。新移民(學習)來的知識,要在這個城市迅速找到工作,并留在這個城市生活,為這個城市服務并繁衍出許多新的知識。當我們的知識體系由一個小村,發展成幾千萬人的大都市時,人和人之間的認知水平就成幾何倍數拉大了。

本質:作為一名設計師,想要有非凡的創意,就必須思考你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什么?例如你接到一個醫院項目時該怎么思考:

什么是醫院的本質?

什么是醫療的本質?

什么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本質?

現在醫院的問題在哪里?

體驗上有什么可以改善的?

那么一家商場呢?一家餐廳呢?

商業的本質是什么?

沒有針對本質的思考,反思,怎么會有巨大的創新?認知的突破?

尺度:舉個例子:如果你做一個餐廳的設計,假如你的尺度是從房子里考量,你看到的是立面、頂面、地面、你所想的是造型。假如你從一家餐廳的空間尺度去考慮,那么房子之外的看不到的部分也納入到你的思考范圍,比如:廚房、倉庫、后勤區、系統運作流程等等。再假如,你的觀察尺度再繼續放大,你看到的是產品,那么你考慮的是系統運行成本,是不是能快速復制多開店,你考慮的是怎么通過性價比提高餐廳流量,增加業績。你的尺度再繼續放大,你看到的是需求,那么可能你會推翻你之前所做的所有設計,你可能意識到你解決的不是建設一個提供一頓美味的地方那么簡單,這時,你已經是站在一個企業家的視角和尺度了。

人的能力不可能大于自己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說認知水平是能力的上限。一個人的時間和心智資源都是固定的,我們需要合理分配,假如你不花時間提高認知,只學技能,那么很可惜,你的智識將無法整合存儲利用這些技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老司機好久不見,最近一直想問你一些問題”小梅說。 “兄弟請講”老岳說。 “老岳,工作三年以來,我一直由設計總監帶...
    岳蒙閱讀 902評論 1 6
  • 上午看了三個小時左右的書,大概一百多頁,樂嘉老師的《本色》。 看了,感覺中間都是在雜談,說追星啥的,不是很感興趣。...
    微微的微笑66閱讀 235評論 2 0
  • 早上伴隨著一聲巨咳,我在睡夢中驚醒。頓時冷空氣襲來,一陣陣咳湊聲在胸腔爆裂,我意識到自己感冒加重了。 二話沒說,先...
    飄曳的舟閱讀 348評論 1 1
  • 點擊藍色字體如何在聽課評課中提升自己 觀點市四中第二十期鳳鳴沙龍網絡直播!下午4:10不見不散!錯過直...
    宋闖軍閱讀 1,521評論 0 4
  • 今天的主題是“宜燒腦”。 “燒腦”這個詞,也是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網絡詞,說的是燃燒腦細胞。怎樣燃燒腦細胞?那就是...
    結雨堂李宏宇閱讀 542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