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 ? ? ? ? ? ? ? ? ? ? ? ? 星期五? ? ? ? ? ? ? ? ? ? ? ? ? ? 陰
寫給很累的你:停止精神內耗,做有價值的事
? ? ? ?內耗,是一個人和自己的斗爭,不用等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耗盡了,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正處在精神內耗的狀態,但內耗的疲憊大家都體會過,以下是我們總結的生活中最常見的精神美好,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然后對癥下藥,相信你會擺脫不存在的束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一、固執地認為生活中會有壞事發生,一度焦慮。英國首相邱吉爾說過,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生中我們常對未知的事情煩惱,總覺得會有壞事發生,有這樣一個深刻的故事,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里克夫總認為生活會出現亂子,所以他出門時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帶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他常活在自己異想的擔憂里,最后也在憂慮中失去,適當的焦慮,可以作為前進的動力,但平凡的焦慮,會把自己帶入痛苦的深淵。
二、反復琢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產生隔閡,剛才我是說錯話了嗎?為什么他是那個表情?他是不是生我氣了?他是不是挺煩我的?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一個常常有這樣想法的人,一定會在某個深夜感到委屈,因為他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成全別人,消耗自己的感情猜測對方的想法,用別人的表現來認可自己的價值,這是一種極大的精神內耗,也是對自己人生的辜負。
三、做了決定后,內心仍糾結,這是不是最好的選擇?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曾發表演講說,所有的交集都是心里時間的累積和對當下的否定造成的,不安焦慮,憂慮,一切的恐懼都因過度關注未來而引起,已經簽了一份工作推掉了其他公司,心里仍隱約擔心我選的對不對?在商場買了一件房屋裝飾品,在回家的路上又覺得買貴了,沒有了剛入手的新奇,總是過于擔心今天的選擇會不會在以后產生過多的損失,在過多的焦慮和失意中消耗很多的能量。
四、不敢對別人說不,一想起來就覺得惶恐。作家畢書敏曾說,拒決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行使拒決權利應該是輕松的,但有一些人會覺得很難,面對他人的請求,即使覺得很為難,也免強答應了,因為一想到自己出口拒絕,可能引來對方的厭煩,就會心生膽怯,這種想法越是牢固,因為不敢拒絕,帶給自己的傷害越大,對生活的磨損就越嚴重。
五、執拗地想實現某一目標,過分偏執,前段時間火起來的電視劇《小舍得》,讓我們認識了田玉蘭,這位偏執的媽媽,為了無死角監督兒子學習,給孩子安裝了全透明的書房,一旦兒子沒好好學習就大發脾氣,而且不容丈夫智慧,田玉蘭過分逼迫兒子考上重點高中,對這一目標執念過深,不僅讓自己陷入痛苦,還導致孩子患上了抑郁癥,整個人低落消沉,對結果過分的偏執,是損害身心的毒藥,他非但不能早日實現目標,還讓偏執的人找不到真正的快樂。
六、把不是自己的責任強行攬在身上,自責過度,看過一幅有意思的漫畫,小回去做心理咨詢,在跟咨詢師溝通過程中,咨詢師發現他是一個靶子型人格的人,就是常把不屬于自己的錯誤歸因于自己,丈夫照看兒子的過程中,孩子無意摔倒,他責怪自己怎么不親自己去看著,同事挨領導的罵,他責怪自己怎么當初不伸手幫一把,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感受,過度自責是對自我的捆綁,這種自攬來的痛苦會掩蓋自己的付出,總覺得什么錯事都有自己的原因,靶子型人格的人,常在內心把不關己的責任背下來,任憑自責吞噬。
七、嚴重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一定會做不好別人交代的事,十點鐘有一句話,自信者不疑人仁義信之,自以者不信人仁義義之,別人交待給自己的事情,明明有能力,但總害怕搞砸,萬分膽怯,即使把任務揭下來,在做的過程中也會反反復復問自己,我真的可以做到嗎?這種不自信,不僅不能發揮自己百分百的能力,還會讓結果出現大打折扣,這是對自己實力的浪費,也是對自己的不自知。
八、對已經發生的失誤,反思過多,做不到原諒自己,稻盛和夫曾說,總為已經發生的失敗而悔恨煩惱,毫無意義,我們可以對因為自己發生的失誤稍加反省以便后期不現重蹈覆蓋轍,但反復考量失誤就是一種過度傷害,同時還不利于冷靜靜的思考將來,我們一直反除的錯誤,別人早已不在意,終究是自己沒有放過自己,最后在已成定局的錯誤里受傷過重,疲憊不堪。
九、故意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且從不在人前釋放,網上讀到一句話,永遠不要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到抱歉,很多人擅長表達自己的正面情緒,對于負面情緒總是壓抑,擔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擔心發泄后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在各種顧慮下,我們習慣了對所有人報喜不報憂,找一個人的時候,再拿出負面情緒緩慢釋放,但即使壓抑的情緒最后被療愈,前后也是一種非常大的傷害。
十、對現狀的不滿意。內心接受不了,但不敢改變,我們常會遇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選擇,網上讀到讀者莫代的真實故事,他是一名32歲的女性,在公司做著一分外勤業務員的工作,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份鐵飯碗,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崗位上他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興趣,每周還被指標壓得喘不過氣來,因為害怕未知,所以不敢改變,就這樣莫代一邊在無謂的工作中消耗一邊心生厭倦,不滿意,但又不主動離開的環境會像空氣時刻放過我們的不快樂,是一種滲入骨髓的消耗。
十一、任務還沒做,就一直預想各種不好的結果,有一種悲觀主義的人,做事前在大腦反復盤算,這件事情結束后會產生哪些不好的結果,先把壞的情緒帶給自己,感受莫須有的痛苦,為了未來消耗現在,日暮黃昏,時間和腦力被大量占領和分解,結束大腦風暴之后,被人安排的任務也沒有絲毫進展,這種做事狀態,會讓一個人不敢放手去做事,提前把恐懼加在自己身上,澆滅前進的動力,得到的是翻倍的勞累。
十二、列完計劃,一直拖延,內心還不能心安理得,我們擅長列舉計劃,但也總會拖延計劃,把計劃寫在紙上很容易把計劃落實,會有很多阻力,在沒有達成目標之前,這件事一直存放在腦子里,這是一種經歷消耗,因為我們會一直想著這件未完成的事,對他在心中做一次又一次的安排,我們本可以把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但因為拖延,被擱淺的事情變成了累贅。
? ? ? ? 在這十二條精神內耗中,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身體上的累可以通過休息來彌補,但精神上的累需要更大的心理去恢復,而以下五點,能幫助我們削弱精神內耗,收獲身心的自在。
一、對想做的事情立即行動不拖延,不猶豫。一位書友曾坦言,精神內耗帶給自己的痛苦,什么事情都沒做,但感覺異常的累,后來通過學習,他緩和了這一問題,辦法就是把想法付諸行動,他有次心血來潮想去武功山,在出發前仍在猶豫,只不過最后他還是決定出發,在路上顛簸許久,花了一下午時間,終于在天黑之前趕到了武功山腳下,雖然路程很累,但出行帶給他的喜悅卻很真實,想到就去做,非常有效地減少了精神內耗,行動可以讓自己有意識地停止胡思亂想,做到了最大程度卸掉負擔,輕裝前行。
二、和可信賴的人建立關系,適量打開自己,人所有的動力都發生在關系之中,我們要嘗試向外界敞開自己,網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網友是一個內耗很嚴重的人,沒什么朋友,總是一個人呆著,后來,他勇敢打破自己,敞開心扉,結交可信賴的朋友,兩人很合得來,相互包容,還做了很多精彩的事,網友開始變得開朗,整個人呈現出了蓬勃向上的狀態,可信賴的朋友,能增加我們生活中的安全感,幫助我們把內在的情緒釋放和外化,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壓力減少了,心情也變得開闊,精神內耗也會減輕很多。
三、正視并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們總會把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進行對比,然后內心出現落差,殊不知,當你真的認識自己并正視自己時,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自己也有可貴之處,對身上的優點繼續保持,對于缺點寬容一些,也沒有什么大礙,放松心情,自由自在,不因為自己的好與壞過多譴責,疲于內耗
四、學會中和自己,中和自己就是靈活調節自我,自動抵消掉性格中太過尖銳的部分,比如說有的人事事謹慎,萬事都不想留下遐疵,然而,過度追求完美就是讓自己陷入內耗,不妨允許自己魯莽一些,產生想法就逼迫自己行動,反而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而有的人過于大大咧咧,愛沖動,這時不妨告誡自己三思而后行,這種依據具體情況而作的調整,能高效解決內耗,只不過對別人適用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要找匹配自己的調節方法。
五、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在書上讀到這樣一句話,精神力要受體力的保護,當我們有一個健康有力的身體,我們才有能力去安撫自己的精神,若身體就是一團糟,那只會給自己的精力增加負擔,有一個良好的身體,萬事才會越來越好!
? ? ? ?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就是不放過自己,生活本不易,要懂得愛惜自己,不單單在物質上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當我們逐漸強大,卸下內耗,能夠像孩子一樣只保留簡單的心緒,單純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收獲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