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作為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女性的服裝與化妝透露出時代的審美變遷與文化風采,華美中透露著自信,展現著唐代女性的獨特風姿。
唐代女裝基本由裙、衫、帔組成,這一組合形式不分階層,無論是唐人的筆記小說中提及的平民服裝,還是記載中的貴族婦女中均很流行。唐代的裙腰線很高,上衣著的小衫掩于裙內,顯得裙子長而飄逸(視覺效果上人人都是大長腿呢)。文獻記載中有提及“五幅裙”、“六幅裙”、“七幅裙”,所指為裙子制作時使用的布料,五幅屬于比較窄的一類,到七、八幅可以算的上是寬大華麗的下裙。根據學者對唐代尺寸的換算,就是窄一些的五幅之裙,也有大約2.65米,今天的審美來看還是屬于比較寬大的一類。
除了裙和衫,唐代的女裝多有帔,帔也叫“披帛”是具有濃郁波斯風情的衣飾,最早出現在我國是在南北朝時期的莫高窟北魏壁畫上的供養人形象。當時尚不常見,繪畫作品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都沒有發現帔,出土的陶俑上也沒有這一形象。而唐代的帔真正是成為一種時尚,無論是壁畫中還是出土陶俑,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都常常衣帔。
依稀可見宮女們穿著長裙、小衫和披帛。
除去基本的女裝組合,還有一種常見的衣服為半臂。不同于今日的半袖,當時的半臂多是穿在外面即里長外短的風格。據文獻記載,這種衣服三國時已經出現,到隋代已經比較流行了,唐代更是常見。在史書的記載中,半臂所用的織物多為質量上等的衣料,如“半臂錦”、“半臂子”等,多是上好的貢品。
著半臂時不便再穿衣袖肥大的上衣,有一種袖口帶褶的半臂在加于寬大的禮服之上是,直接將半臂的效果縫在衣服上,成為一種裝飾。總的來說,在唐后期日漸寬松肥大的衣服體系中,半臂不如前期那么流行。
這件女俑身著淡黃色半臂和綠色飾花下裙,胸前潔白如雪,酥胸半掩。很多人了解唐代女性的袒胸裝大概是從影視作品中(比如武媚娘傳奇??)唐代女性著袒胸裝沿襲了南北朝時的習俗,在唐代前期,越是地位高的貴婦人,越傾向于穿袒露的上衣,到中唐時,出現抹胸,穿著就不如以前暴露。唐詩中不少描寫歌伎舞女的表演,如“長留白雪照胸前”,“胸前瑞雪燈斜照”“粉胸半掩疑暗雪”,均是對當時袒露衣著的一種反映,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女性的一種審美。
唐代服裝的審美在唐前期受到胡服的影響很大,窄袖、胡帽、翻領服等都可以在女性形象中找到,有的女子著胡服男裝仍穿女裝的鞋襪,有的著男裝仍梳女性的發髻。唐代雖然以開放的社會風氣著稱,但是其前后也是有一定變化的。女子出門以冪罹遮擋,并且隨著時間發展,遮蔽所用的網布漸漸變短,由遮身體演變為遮面,人們也就多使用簡單的帷帽。其實,雖然禮法要求,但也不是人人遵守,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布的詔書里竟要求“婦人服飾……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遮蔽。”
唐代女性的日常穿的鞋有線鞋和蒲履。線鞋實物在新疆地區的唐墓中有保留,而中原地區就只能通過壁畫、石槨線刻等圖像形象窺探一二。最長見的為一般婦女著高頭履和平頭小花草履。其實還有很多式樣,履頭有圓、有尖、有方、有多瓣等等。當貴族婦女盛裝時,就不能再穿輕便的線鞋和蒲履了,要穿一種規制“重”的履,履的頭部一般很高大,在永泰公主墓石槨線雕的女像腳上穿的履,頭部翹出的部分基本和鞋底的大小一樣。
唐代女性服裝的基本樣式體現了唐代服飾文化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使傳統意義上寬衣博帶的服飾體系更加的豐富和多樣,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也在這些細節處有所體現。當然,除了基本的樣式,女性服裝上各式的花紋、顏色搭配等,更是對唐代審美傾向的反映,女性的面妝和發髻同樣在女性形象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算不算未完待續呢)
本文根據孫機先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進行改寫,使其通俗化,雖然感覺犯了“大不敬”,但是第一次嘗試嘛,感興趣的可以搜來原文看看,先生考證的很詳細,并且由于此文較長,所以今天只有服裝部分的內容分享,不喜勿噴,但是歡迎指證,愛你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