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豎撇捺,別有洞天(米芾豎畫的隨機生發和曲度之美)

文 | 安祥

三、米芾豎畫的隨機生發和曲度之美

之前談到了米芾寫橫畫時的一畫三折。其實,在米芾行書的豎畫中,這樣的一畫三折現象同樣存在,我們文中繼續。

今天我們還是著重從筆法的角度梳理米芾豎畫的一些特征。

順鋒豎

米芾很喜歡用這種筆鋒自上而下順勢入紙下行而形成的順鋒豎。我們先看看幾個例子:


<small>滿字的兩豎,均是順鋒直接入紙,爽快自然。 </small>


<small>將字左豎,順鋒起筆,調鋒后中鋒直下。</small>

<small>申字豎畫如尖刀入紙,鋒利流暢。</small>

可以說,米芾就勢形成的順鋒勢,就像一把尖刀,鋒利爽快,流暢自然,這不僅提高了書寫的速度,增加了行筆的流暢,也進一步增強了書寫性。

逆鋒豎

米芾的逆鋒豎多在起筆是用轉筆成圓的方法來寫,使得筆形厚重飽滿。


<small> 土字的豎畫逆鋒起筆,但有裹鋒轉筆的動作。</small>

<small> 中豎逆入轉筆,中鋒直下。</small>



<small>年、郡、華三字都是典型的懸針豎寫法,逆入,而后中鋒直下,收筆出鋒,毫不猶豫。</small>

<small> 中間一豎,逆鋒入紙,中鋒直下,呈垂露豎形態。</small>

<small>短豎粗而敦厚,寫得斬釘截鐵。</small>

側鋒豎

側鋒在米芾的手中如同一件順手的利器,手到擒來,在揮毫的時候不調鋒,不逆行,直接切筆入紙,直行而下,但他又能迅速扭轉筆勢,回歸中鋒。所謂“側鋒取妍,正鋒立骨”,米芾真是運用得駕輕就熟,這使得他的筆意更加豐富,筆法充滿變化。


<small> 側鋒入紙,但迅速調整筆鋒,筆畫由粗到細。</small>

<small> 同樣是側鋒取勢,行筆中回歸中鋒。</small>

<small> 側鋒起筆,豎畫左斜。</small>

豎畫的變化

自然,變化是米芾書法中不變的法則。同樣是豎畫,在不同的情境下,他總是能隨機生發出各種不同的形態來。在豎畫的位置、長短、輕重、角度等等方面,米芾無所不用其極。而在豎畫的組合上,米芾同樣行其變化之能事,或左傾或右斜、或粗或細、或長或短,或高或低、或順鋒或逆鋒、或筆直或彎曲,不一而足。

<small> 兩個豎畫,一曲一直,一底一高。</small>

<small>左右兩豎組合,一細一粗,一正一斜。</small>

<small>左右兩豎,一短一長,起筆一逆鋒一順鋒。</small>

<small>左豎順鋒入紙,短而干脆,右豎上細下粗,呈柳葉形態,左高右底,層次分明。</small>

<small>左豎粗而直,右豎曲而斜。</small>

<small>最后一豎,剛柔相濟,既如鐵線一般有力,又如風擺楊柳一般婀娜。</small>

<small>同樣是懸針豎,羊字的一豎卻往左斜。</small>

<small>最后一豎,變勾為豎,筆畫由細到粗漸變。</small>

<small>右邊月字,邊撇為豎。</small>



<small>多豎組合,每個豎的形態都不同。</small>

豎畫的曲度之美

可以說,米芾豎畫中最有特點的是,在筆畫角度的處理和變化上。米芾率性而為,在曲度的變化上一直是獨具一格的。這種曲度變化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的“一畫三折”,極盡韻味。這種例子太多了,這里僅舉幾例。

<small>中豎不是垂直而下,而是帶有一定的弧度。</small>

<small>最后一豎,直中帶彎,風姿綽約。</small>

<small>最后一豎右斜而下,筆畫由粗到重,直中帶曲,新意層出。</small>

米芾在《自敘貼》中說:

“‘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于天真,自然異。”

這里的“異”就是指不雷同,要變化。不僅輕重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而且要天真自然,無刻意做作乃佳。我們在他的一豎之內,就能體會到這種無刻意的做作,一種變化中的曲度之美!

最后,我們從《蜀素帖》中找出充滿豎畫變化的一行字來結束本文。

打賞,也是一種緣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