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怎么說呢,很不想在這里談工作的問題,但為了順應潮流,今天就淺淺的分享一下我對數學課堂上“輸出”的點點見解吧!因為不是數學大咖,所以見解肯定淺薄,看了勿笑掉大牙!
? ? ? ? 對于課堂上的“輸出”一詞的初次聆聽,是在國培的一次培訓課上,洛陽師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談到了“輸入”、“輸出”這兩個詞語,顧名思義,輸入就是我們對知識的講授,輸出,就是學生對知識的反饋。教授在講課的時候就提出來了,說:“你的課上的成功不成功,主要看輸出的結果。”想想也是,我們都在進行課改,固定模式、按部就班、環節相扣,也可以說一些課堂是花里胡哨的,看似熱熱鬧鬧,但實質呢?學生對知識的本質倒底掌握有多少,沒有人知道。
? ? ? ? 如何來定位一堂課的效果,看學生的“輸出”就可以了。(片面之見解啊!)輸出包含很多方面:
? ? ? ? 1.說
? ? ? ? 課堂上學生是主題,那當然離不開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是否能用規范的語言,抓住知識的重點來表述自己的見解。如果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估計他們對知識都有了很好的理解。
? ? ? 2.板演
? ? ? 指生演板估計是流傳下來最長久的“輸出”模式了!因為只有演板的過程中,教師才會發現問題,及時糾錯。但板演忌諱只挑好生,而更應該照顧一下差生和中等生。
? ? ? 3.檢測
? ? ? 要想知道全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檢測了!其實,檢測也是“輸出”的一個模式,他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每一次檢測,也是為教師下一步工作重點提高資料,讓教師在進行復習講新的時候,有個知識的偏重點。
? ? ? 課堂藝術千千萬,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會創造出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讓我們一起努力,走在創新的路上!
(初次寫工作上的事,實在是感覺內存缺乏,只能干巴巴的,勉強寫一段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