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之前就開始盼著《記憶大師》,連帶著我也開始期待起來。
看完后,倒是沒有辜負期待,黃渤的演技一直都是值得肯定的,更不提影片中其他實力派演員了,所以這部電影算是可圈可點。
這部電影確實燒腦,從影片的一開始就進入了正題——能夠抽取記憶碎片的醫院。
這確實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而隨著主人公記憶的抽取,記憶碎片的調換,恢復記憶時殺人的錯亂記憶,回憶殺人細節時主人公的性格由原本的溫和逐漸變為兇手的易怒……諸如此類,讓觀眾在為主人公捏一把汗的同時,也在心里猜測這殺人兇手到底是誰。
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導演的腦洞之大和套路之深,隨著劇情的展開,兇手不約而同的指向了警察局里的女醫生。然而偏偏因為性別這一點,真正的兇手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在影片的一開始導演就已經開始對我們猜測兇手進行了干預。
先是以一對夫妻間的家暴開始,這對夫妻皆死在了家里,而家中的女兒,一邊鎮定的數數字,一邊面無表情的應對聽聲音趕來的鄰居。數到一百后,女兒打電話報警。
看到這里,腦洞忽然大開,和朋友猜測兇手是不是他們的女兒,畢竟太過鎮定,反而更加可疑。
然而,隨著主人公記憶碎片的融合,又一對夫妻家暴的出現,女方被淹死在浴缸里,讓情節變得更加撲所迷離起來。
主人公開始猜測兇手殺了兩名女性,皆因愛而殺。主人公開始擔心自己的太太,因為兇手已經融入了自己的記憶碎片,對自己的太太或許已經產生了感情。但兇手具體是誰,主人公并不知情,而這時的他已經因為記憶的融合,而變得易怒,殘暴。
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卻被劇情帶到了胡同里,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兇手可能是位女性,且身上長帶白手套,而這時主人公太太的身邊恰好出現了一位可疑的女性且為醫生,兇手指向了警察局里的女醫生。
如果現在就斷定兇手是誰那就太遺憾了,所以當主人公想要刪除這段殺人記憶時,突然從記憶里看到那名死在浴室里的女性是被一位小男孩殺死的。
情節開始接著展開,原來兩名死亡的女性與兇手年齡差別很大。
死在浴缸里的女性是兇手的媽媽,這段記憶是兇手小時候的記憶;而另一位女性則是兇手喜歡的人,是兇手成年時的記憶。
而后來警察爸爸看到浴缸里女性畫像的那一刻,故事的真相也就浮上來水面。兇手是那位警官。他在小時候為了讓母親解脫,用安眠藥害死了她;成年后,為了讓他喜歡的人解脫,用酒瓶砸死了她。
原來兇手是位心理障礙者,兒時的家暴記憶,以及他讓母親解脫的行為,讓他從兒時就開始心理扭曲,乃至到后來他殺死第二位女性時,會產生為死者高興的情緒。
靜下心來,想一想。或許這部影片并不僅僅為了向我們展示懸疑劇情的巧妙和揭露社會上家暴這一毒瘤,影片里最厲害的地方,大概就在于,說明了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道理——
腦海里的記憶并不是簡單的生活畫面,更多的,是在經歷這些記憶后所留下的感情。
所以,記憶大師刪去的不是記憶,而是經歷的感情。
所以,記憶碎片里保留(恢復)的不單是記憶,而是存有的情感。
由此可見,我們所生活過的畫面,我們在生活中所認識的那些人,我們所經歷的那些事,我們的喜怒哀樂,不管好與不好,它都是我們腦海中的記憶,是獨一無二的,是無法取代的。
這部影片在開頭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所幸后來的情節并未讓我們失望。雖然在細節之處,仍有些說不通的地方,諸如為何一開始那名女性要對兇手說“你讓我覺得惡心”,諸如為何那位女兒毫無懼色且一直包庇兇手等等,但不得不說演員的演技和劇情的緊湊是值得贊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