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如此盛行的今天,想必有一個問題肯定會讓你不勝其煩,那就是:
這個東西,可信嗎,我到底該不該買呢?
某天,你打開手機里的淘寶,想買個東西。你先搜索了下,于是有一大堆符合搜索關鍵字的商品,羅列在頁面上,有很多很多頁。大海撈針一樣,你該怎么篩選?
幸好,頁面上端有各種排序方法,供你選擇。綜合排序,信用排序,銷量大小排序等。
可是,綜合排序是什么鬼,難道排在最上面的就是最可信的嗎,你就能毫不猶豫下手買了嗎?你狐疑地很。
那信用排序呢,具體又是依據什么規則計算出來的呢?排在最上面的就是信用ok嗎?難道沒可能是因為賣家花了費用買了靠前的排序位置嗎?
銷量大小呢?同樣存在問題,比如眾所周知的刷客,就是那些給賣家刷很多條虛假購物記錄的。你無法辨別,到底銷量里摻了多少水分。
還有商品評價,多少是真實買家的留言,多少是刷客虛假的評價,也不容易區分。
所以,你只能將就著,參考銷量大小、評價好壞、價格高低,比較各商品間后做出選擇。但在收到商品、開包驗證之前,你都沒有把握,買到的東西是否實打實地如商家所說。這個購物過程,真是耗費時間、精力,分分鐘在挑戰著你的信任。說它是個冒險過程,也不為過。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一個完整的交易行為,包含兩部分:等價交易、信用評價。
然而,目前電商平臺的交易,等價交易做到了,但信用評價離做得好還很遠,讓人無法信任。換句話說,電商平臺對交易行為的處理是一樣的,即等價交易。
什么是等價交易?
等價交易就是一個人的支出等于另一個人的收入。
張三支付30塊錢給李四,李四給了張三一袋紅棗。這是一個真實的等價交易。
可是李四自己開了A、B兩個賬戶。A賬戶轉30塊錢,到B賬戶;之后B賬戶又轉回30塊錢到A賬戶;A、B賬戶金額回到原來狀況。這就完成了一次虛假的等價交易。如此反復來回,左手倒右手,就可以弄出來很多筆虛假交易。這種刷交易量、刷信用的行為,難以被區分出來,也不可能靠道德來要求。
那么,該怎么辦呢?
區塊鏈領域,有一種方法,能比較好地解決上面的問題。
這種方法,叫“幣天銷毀”,英文 coindays destroyed,最初是從比特幣延伸出來的。
它的計算方法:
幣天銷毀=每筆交易的金額(幣數) x 這筆交易在賬上停留的天數(天)
舉例:
你賬戶上有100比特幣,是30天前收到的,現在你全部把它花了,轉賬給了張三。
這次交易的幣天銷毀 =100比特幣 x 30天 = 3000幣天。
解讀:3000幣天,在這次交易中被消耗掉了,無法繼承到下次交易中;即3000幣天,在交易時被銷毀了。接著,張三在100天后,購買李四的商品,花掉了40比特幣,轉到李四的A賬戶。
這筆交易的幣天銷毀 = 40比特幣 x 100天 = 4000幣天。
解讀:4000幣天,在此次交易中被銷毀。
該交易行為,為真實交易李四打算給自己刷交易量和信用。他把這40比特幣,在1天后,從他自己的A賬戶轉到B賬戶,當天又轉回A賬戶。如此相同模式,重復操作了5次。
5次幣天銷毀總數 = 40比特幣 x 1天 x 5次 = 200幣天。
該交易行為,為虛假交易
情景一:按照交易金額評估信用
真實的交易金額數 = 40比特幣
虛假的交易金額數 = 40比特幣 x 5次 = 200比特幣
總交易金額數 = 240比特幣
真實交易對信用貢獻占比 = 40/240 = 17%
虛假交易對信用貢獻占比 = 200/240 = 83%
解讀:虛假交易,可以有效的刷高信用,因為它對信用評分影響大,此處影響率高到83%。
情景二:按照幣天銷毀評估信用
真實交易的幣天銷毀 = 4000幣天
虛假交易的幣天銷毀 = 200幣天
總交易的幣天銷毀 = 4200幣天
真實交易對信用貢獻占比 = 4000/4200 = 95%
虛假交易對信用貢獻占比 = 200/4200 = 5%
解讀:虛假交易,對刷高信用效果極小,因為它對信用評分影響很小,此處只有5%。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幣天銷毀,極大地降低了虛假交易帶給信用的不良影響,從83%降到5%。
在這種方式下,即使有虛假交易也對信用評分構不成威脅。因為信用的大小,不只取決于交易金額大小、交易次數多少,還加入了一個重要的、不可逆的時間維度。虛假交易需要在短時間內同一筆金額在兩個賬戶間反復來回轉賬。這意味著除了第一筆轉賬外,其它無數筆轉賬的金額在賬戶里停留的時間天數很短,那么幣天銷毀數也就難以無限拔高。這為建立真正的信用評分提供了有效的途徑,讓人們可以放心,認可信用分數。
如果這套方法用在電子商務上,未來大家再也不用擔心“賣家的東西是否可信”,因為基于“幣天銷毀”機制的信用評分,讓你對好東西一目了然。
到那個時候,終于可以卸下一堆的狐疑、猜測,也終于有可以值得信任的東西。這種感覺必定美好。這種舒心的購物體驗,也將促使網絡交易更加繁榮。
真是值得期待,一個值得信賴的區塊鏈信用網絡購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