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 "商業周期"為什么是消費者住房周期
觀點:
從長遠來看,典型的經濟衰退都與新的住房開支密切相關。
觀察1920 - 2010 年間在新獨戶及多戶住宅上的支出額占GDP的百分比曲線圖,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特點:幾乎在所有經濟衰退(14次中有11次)發生前都存在房市下滑的情況。而且可以看到如果房市沒有回暖,經濟就無法持續復蘇。
問題:
中國是否適用,又在哪里可以查詢到住房相關數據和信息?
3. 大衰退究竟是誰之過?
觀點:
從根本上說,每個人都有翠,但誰也沒有比誰錯的更多。正所謂:“我們遇上了敵人,而他就是我們自己”每個人都陷入了對房價飆升的愈演愈烈的短視妄想中。
4. 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在資產負債危機中收效甚微
觀點:
基于 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貨幣供給模型,大蕭條的‘起因’是美國央行沒有能為金融體系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但作者認為,1930年時銀行也存在償付能力問題,且單靠供應流動資金已經無法阻止大蕭條的發生。因此弗里德曼-施瓦茨貨幣供應模型應該重新審視。
另一個導致財政刺激計劃低效的原因是:太多收入通過各個節點流入了負資產(讀者:資不抵債,如貶值超過貸款房產)的水箱。即政府給民眾的錢大部分被用來還債,或是被儲蓄,還有一部分用在沃爾瑪(讀者:生活必需品么),最終流向貨源地中國。正是因此布什和奧巴馬經濟刺激計劃沒能重振住戶-銀行資產負債表。
因此作者認為20世紀后半葉我們一直在強化一個觀點,即我們隊貨幣和財政政策已經了如指掌,我們不會再次被大蕭條那般的經濟危機所折磨。然后這個觀念被粗暴的推翻了。
* 總結: 本文的題目為《從古典視角反思經濟學》,但是我沒能太抓住重點,到底反思的是什么。是最后提出的我們對貨幣和財政政策還遠沒有我們標稱的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