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山記

二克山位于克東縣東北處,距縣城僅2公里。

每當夏日的傍晚,人們就會三三兩兩相伴踏青、登山、健身、游玩。當你沿著公路走向它的時候。感受到最多的是道路兩旁整齊而錯落的楊樹,柳樹帶給人那種幽靜的感覺。

遠處的兩座山峰在樹的身影中半含半露,又在樹的枝葉里乍隱乍現。天空中飄散開來的云,如淡淡的輕煙般,慢慢的聚集,又慢慢的隱去。

而夕陽有時還會嬌羞的露出半邊臉,那顏色紅的可愛。人們有時走著走著就不自覺的回頭看下。而不知什么時候它就完完全全的躲到地面下去了吶。卻也不覺失望。于是總有一種錯覺,走向山的路,就是夜晚開始的過程。

的確,當你離山愈來愈近,人也逐漸多了起來。仿佛人們都是來參加夜的盛宴。山腳的廣場尤為熱鬧,過百人的廣場舞拉開了這夜的帷幕。節奏感十足的舞曲,激情洋溢的舞者,吸引了好多觀眾駐足。一群身著校服的少女們,卻無心觀賞,泰然自若的吃起了路邊小攤上的烤串。邊吃邊聊著班上的趣聞。小情侶們也不甘示弱,手持雪白的棉花糖互相打趣著。帶著小孩的奶奶,微微發怒的追趕著還站不太穩卻跑掉了的孫子,而爺爺推著兒童車和偶遇的熟人聊了起來。各色人群自拍的,套圈的,健身的,玩碰碰車的,大家都不亦樂乎。

再往前,就遠離了人群的喧鬧。

坐在金代阿骨打狩獵石碑的后邊長椅上,登山的人不時的從你眼前走過。隱在青松的枝纏里,抬頭望去,樹木蒼蒼匝匝,石階平整而上,野花點點綿延,鳥蟲鳴叫清脆,草木清香凜冽。不禁感嘆人生之美好。每年當五月的時候,是一定要登二克山的。行在初雨洗凈了石階的上,兩邊的紫丁香開了一樹花香,聽著后山傳來的叮當梵鈴,遙望看山上涼亭尖頂。不自覺拿出手機拍下美景。卻又遺憾,世界太大 ,鏡頭太小。

回身望去,二克山公園紅色的南大門也變的只有積木般大小,路也如細細的帶子漂在樹海上。霎時會飄然出一種,九天仙子踏云半空而停的感覺。

征服了538個石階,就到達了山頂的八角涼亭。亭頂內壁描繪幾副紅樓美人圖。涼亭周圍用鐵鏈相連。冬天有霧凇時候,鐵鏈鎖著滿山的霧凇和白雪,如詩如畫??v然冰徹心骨,也蕩氣回腸。許多時候不禁沖著縣城的方向,大喊一聲以抒胸懷。從山頂瞭望克東縣城,看起來形狀比較像一把手槍。槍桿子對著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想著,在山頂看日出是何等震撼。

往南看去,是相離很遠另一座山山頂。略矮一些,總是彌漫著沉沉的氣郁,朦朦朧朧卻有縹緲入仙境之感。雙峰遠遠對峙,遙遙相望。

東邊電視塔的后邊有一條小路,通向山后。小路比較陡峭,偶爾會有一只小松鼠,出沒其間。風大的時候震耳的山風,猶如水濺石響,讓人不禁疑心山中有瀑布。而山后只有一塔一寺一樓一山洞。

塔、寺、居士樓都是楞嚴寺的產業。每年正月初一,好多人都會驅車而來上新年的第一柱高香。祈求一年的安順。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佛祖,門前的香爐常年香煙繚繞。旁邊有個鐵鑄七層寶塔功德箱,里面堆積大量的硬幣。游人都希望自己拋的硬幣,能穿過最頂層的閣子掉落到功德箱里。說這樣愿望就會實現,總是一拋再拋不知疲倦。虔誠的僧侶和信徒,每天早晚都會在寺廟內打坐誦經。晨鐘暮鼓的生活遠離了世俗,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寧靜幽遠的修行。

而充滿傳奇的色彩卻是這一洞,長仙洞。其實相傳當時有兩個山洞。狐仙洞和長仙洞,現在能看見只有長仙洞。而神秘的狐仙洞就一直隱秘在這兩座山的深處,不為人知。也許正等待著,千年之后的有緣人尋訪。

長仙就長蟲,長蟲就是蛇。翻譯過來通俗點,就是蛇仙洞。長仙洞外邊看來洞口很大,上面有早些年代鑿刻而成的長仙洞三字,古樸自然。現在人為修繕的痕跡比較大,水泥桌子供奉了長仙的排位。里邊面積也比較小。在我小的時候還可看見原貌,洞內凸起的石壁嶙峋不平,空氣流通似有風聲。總是略微有些濕潤的感覺,往里狹窄而深邃。成年人無法進入,僅能容十歲左右的孩子通過,相傳可直接通向五大連池的某處。山中有塊一人多高的奇石,上書“別有洞天”四個大字引人遐想。興許此處只是長仙大人家的門庭,真正的洞府是另在別處的。說不定雷峰塔里的白娘娘,就是從此洞穿到西湖約見的許官人。

洞外不遠處,有幾面九孔透龍浮雕碑。整整齊齊的呈階梯式排列,總有半大孩童爬到上面從孔中觀望。觀望膩了就跑到浮屠塔去搗蛋。

位于山甕北側浮屠塔估計是整座山上最能體現年代的事物了,殘舊的都無法修補。兩米多高的塔身被掏出了個大洞,斷裂的青磚,風化的塔尖。典型的明式的三層建筑,內部總是有未燃盡的香,外邊總是掛滿新新舊舊的黃布條。據縣志記載是道士鄒明和的坐棺。在古代只有大修為的人才可以修坐棺。一般棺下有泉眼,稱蜻蜓點水是寶穴。

古人深受道教影響,有人說說過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最初在山北側是有一座道觀的。有神祠,有鐘樓,也有拿浮塵的白胡子老道士。

我家和這個老道士,是有些淵源的。我奶奶的嬸嬸年少時患重病曾得到過鄒老道的救治,老道士走時留下一塊帶有預言的紅布。后來奶奶嬸嬸三十三歲病逝,家人找出紅布一量果然三尺三。至今我家還供奉著當時的神像,不僅是精神寄托,也是對已去親人的一種懷念。

那消失了的神祠,鐘樓也不知那個年代修建,也不知何時倒塌。有怎樣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總之一切都掩埋在歷史的沉沙中無從考證,一切都消散不見了,只留滿山青松空惆悵。

現在后山很好的保持了山林的原貌,山寺佛塔將人與環境那種相融,發揮到最佳的和諧。游入山寺后門夜色已暮,游人倦鳥需歸?;芈飞?,石虎石馬只能匆匆撇過,總讓人意猶未盡。不僅感嘆還有許多地方沒有仔細觀賞。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