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攝影的人,將是未來的文盲。”——拉茲洛·莫霍利-納吉
“The illiterate of the future will be the person ignorant of the use of the camera as well as the pen.”——Laszlo Moholy-Nagy
六、理性思辨——好照片可以是有哲理深度的
6.1 攝影蒙太奇
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兩種人生,1857年》
* 攝影蒙太奇,也叫照片拼貼,是指將單獨的照片合并成一張圖像,是突破攝影記錄性的重要手段
6.2 從照相到造相
杰夫·沃爾《死去的士兵在交談,1992年》
* 這幅照片的場景在攝影家的工作室內塔設,由專業演員扮演場景中的人物
* 照片是用Cibachrome透明底片攝制的,高2.29米,寬度超過4米,裝裱于一個燈箱上
* 戰爭的荒誕性、戰爭中人的異化、戰爭的常態化
6.3 自我表演
辛迪·舍曼《無題電影劇照3號,1977年》
* 以扮演性的自拍照反映西方社會不同年代經典女性形象
* 用相同的面孔同一副表情對女性刻板角色進行諷刺
* 關于看與被看的復雜關系、觀看的權利關系的思考
6.4 現實的崇高化
安德烈·古爾斯基《蒙帕納斯,巴黎,1993年》
* 古爾斯基的照片常將現實抽象化、崇高化
* 巨大的尺幅,無邊無際的房間,令人思索人類生存的現狀
6.5 現實的抽象化
米什卡·漢納《科羅娜多養殖場,得克薩斯州,2013年》
*? 以上帝視角觀看人類活動,將現實抽象化、陌生化
* 從空中鳥瞰這個奇怪的形狀,仿佛是地面上一塊巨大是污漬,但事實上這是一家養殖場,照片折射出食品產業的工業化和商品化。也呈現出人類的整體生活狀態
* 對谷歌衛星地圖進行截屏,再手工將數百張圖片拼接在一起,以獲得出色的細節表現
6.6 現實的重組
洪浩《我的東西,2002年》
* 以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物件為題,在物件的排列、轉換、重復之間呈現的共有空間,仿佛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物質世界是由物件和碎片構成的
* 先將每日的消費物掃描,然后進行電子存檔,最后在第二年用電腦將它們連接成作品的圖像
6.7 時間的分層
西蒙·諾福克《劉易斯冰川1963(A),肯尼亞山,2014年》
* 照片旨在展示非洲肯尼亞山劉易斯冰川的消融程度,照片中的火線,其線路正好是冰川在1963年是消融的邊緣
* 對景觀進行視覺布置,以此探討人與自然、社會的問題
* 使用隱喻、寓言和象征手法構建起一個想象的空間,使觀眾能夠投射自己的想法和反應
6.8 時間的流逝
杉本博司《劇院,1978年》
* 拍攝美國電影院室內場景的照片,光線都來自正在播放電影的屏幕
* 不同類型的電影會產生出不一樣的照片,因為不同類型電影的平均亮度不一樣
* 光芒在整個劇院閃爍,場景看上去有趣而神秘,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有一些宗教意味
攝影藝術之美更新完畢,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