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自己,
在很多人看來是任性的,
孩子就必須按大人的想法來做事才可以,才是正確的,才是一個好孩子。
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把孩子教成我們的翻版。
大人覺得冷了,孩子就必須穿多一件衣服;
大人覺得熱了,孩子就必須脫掉衣服;
大人覺得不可以玩這個,孩子就不應該玩;
大人覺得要吃多點飯,孩子就必須吃多點;
如果孩子,冷了還穿一條褲子;
如果孩子,熱了還穿兩條褲子;
如果孩子,大人說了不可以玩,還在玩;
如果孩子,還沒吃飯就說飽了;
那這個孩子就是“任性”,因為他不聽大人的,去做那些大人認為不可以做的事。
晚上,婆婆跟我說,孩子太“任性”了,你還去教別人。
婆婆有這樣的想法是正常的,因為在婆婆的認知里,孩子聽大人的一切指令才是聽話。
而我所有的學習,包括正面管教,卻教家長讓孩子做自己。
他覺得熱的時候,可以穿少點;
他覺得冷的時候,可以穿多點;
他覺得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哭;
他覺得不好吃的時候,可以不吃;
他覺得痛的時候,可以不去拔牙;
我所追求的是,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安心做他自己,而這個在很多人眼里看來,卻是“任性”、“不聽話”。
最起碼在我婆婆眼里是這樣認為的,
因為這符合她的認知,她只知道聽話的好處,不知道“聽話”所帶來的壞處,
不是她故意為之,而是她沒接觸過這樣的理念,我的理念顛覆了她固有的理念,
她因為愛孩子,所以會“質疑”我的理念。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做著我應該做的事,給孩子“做自己”的機會。
作為兒媳婦,我也看到婆婆的擔心,
知道她擔心背后對孩子的愛,知道她這些想法的緣由。
理解她的難受和擔心,僅此而已。
我不會因為婆婆的看法,而改變對孩子的方式,
也不會因為婆婆的想法,而覺得她在干涉我,
也不會試圖讓她認可我,因為我所學習的理念對她來說完全是陌生的,
我不可能一兩句話就讓她明白。
所以,看到不同就好。
我只需要讓她明白,孩子的教育是我的事情,同時謝謝她對孩子的關心。
她可以繼續擔心,可以繼續覺得孩子“任性”。
而我繼續用我的方式愛我的孩子,兩件事可以完全不沖突。
孩子做自己,
他有機會去體驗什么對他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而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告訴他怎么做才是好的。
我們不讓孩子做自己,
是因為我們習慣性地將孩子的事情攬在身上,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感覺去想孩子,去幫孩子做決定。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我發出的指令,你就應該聽,不聽就是孩子不對。
而不會想想孩子為什么不聽我們的指令,是不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想法、忽視了孩子也需要我們去傾聽、去尊重。
孩子想做自己的時候,我們卻說孩子“任性”,等孩子長大了,對什么事情都沒有想法的時候,我們卻指責孩子“怎么那么沒用”,完全沒有意識到是我們剝奪了孩子“長大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