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某個人。
今年蘇有朋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上映,大家紛紛寫影評,我看到一篇影評寫到,根據東野圭吾的這部推理懸疑小說改編的電影已經有日文和韓文版本,對比而言,日文和韓文版更忠實于原著。因為沒有看過原著,于是決定先看日文版的。
后來又看了蘇有朋版的。最近因為寫作訓練營的一次小說接龍實驗,對小說的結構、故事敘述,人物塑造有了更深的理解,想通過兩個版本的對比來探究故事結構,敘事方式的不同。
得知這部片子的導演是蘇有朋,還有點小驚訝。蘇有朋從小虎隊唱歌出道,后來又做演員,演了不少電視劇和電影。查閱資料才知道這是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而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是《左耳》。雖然聽說片子不錯,但一直沒有看過。此外還拍過一部紀錄短片《住在幸福大街的王大媽》。
而這部《嫌疑人x的獻身》在已經有日韓兩個版本的前提下,并且東野圭吾對每一次的改編有一個要求:“在不大幅修改故事的前提下,每一次的翻拍必須要跟前面的版本不一樣。”敢于挑戰這么高難度的片子,也真需要一份自信和勇氣。
從幾個方面說說我的觀影感受。
一、故事的架構
日文版一上來就告訴觀眾,真正的殺人兇手是靖子母女,而她們的鄰居,數學天才石神,為了幫助她們洗脫嫌疑,以他數學家縝密的邏輯思考設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局。觀眾的好奇心立即被調動起來,想知道石神的高明之處,如何騙過警方。
所以后面被警方發現的,已經被毀容和毀手的尸體,自然就被認為是靖子的前夫。而這真是石神給我們使的障眼法,讓我們掉入了他設定的思維陷阱里。
而蘇有朋版,是警方發現了一具尸體,而隨后展開的調查都是正常現象,一起謀殺案而已,沒有讓人特別感興趣的點。后來死者的身份被斷定是靖子的前夫,因此作為前妻,靖子才被列為嫌疑人之一。而她殺人的真相卻是她回憶中呈現出來的。所以從整個故事的架構來看,日文版從一開始就勾起觀眾的好奇心。而蘇有朋版則是正常的敘事邏輯,缺少了一些抓人眼球的東西。
接下來故事情節都是圍繞如何洗脫靖子母女的嫌疑人身份展開的。雖然影片一開始就告訴觀眾,靖子殺害前夫的經過,但僅此而已,其他的事情全是隨著警方的調查和物理教授湯川的推理分析呈現出來的。石神和警察、帝國大學的物理教授之間斗智斗勇。
并且層層布局,還不時有一些讓人疑惑的新證據,比如一個流浪漢的消失,石神兩個半天的請假記錄。疑問重重,直到最后湯川將事情的真相娓娓道來,之前所有疑問毛塞頓開,驚呼事情原來是這樣。
二、敘事方式
日文版的伏筆交代地很清楚,對河邊流浪漢生活環境的描寫,完全是一個掃描式鏡頭,非常容易讓人看到,兩次場景的不同,少了一個人。卻不知道為什么,直到最后湯川還原事情真相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事情原來是這樣。
石神兩個半天請假的細節,讓湯川立即調整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而觀眾則在云里霧里,不明就里。
日文版在交代警方排除靖子母女嫌疑的時候,雖然也有一些證據的展示,比如電影票根,但是中文版的更詳細,比如從監控錄像上排除各個時間點的不在場證據。
三、關鍵情節的處理
在最后湯川揭露事情真相之后,他并沒有承認。但是最后靖子自首,當他精心設計和準備的計劃最終被打亂了,無法再保護自己心儀的人的時候,他內心的感情終于爆發,他發出野獸般的咆哮,咆哮里夾雜了絕望與混亂的哀號,那咆哮,聽者無不為之動容。石神的失態讓人感到震撼,也為他的獻身精神及愛的分量所折服。
日本版這一情節是以石神發出絕望的哀嚎表現出來的,讓觀者不禁落淚。而蘇有朋版的呈現則是東方人的含蓄,石神委屈地哭泣,卻終沒有哭出聲來。我覺得還是過于保守了。
四、故事的內在邏輯
石神為什么要幫助靖子母女脫罪,難道僅僅只是對她們的同情?她是值得同情,因為她的前夫是一個十足的無賴,她的反抗也算是一種正當防衛,過失殺人。但絕不是同情這么簡單,究竟為什么幫忙,這個問題會時不時地在觀眾腦海飄過。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在石神跟蹤靖子和朋友的約會之后,寫的恐嚇信來看,覺得他幫助她們是因為愛情,但是這愛卻是畸形的,跟他本人一樣有些變態。
豈不知石神的用意遠比這深遠,對靖子母女的深情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就像湯川最后告訴花岡靖子的:他做了連你也不知道的犧牲。
事情的真相是石神將靖子前夫的尸體毀尸滅跡,殺害了一個流浪漢,偷換了尸體,將受害者的死亡時間推遲了一天,才讓靖子有了完美的不在場證據。這個障眼法,一來可以讓靖子擺脫嫌疑人身份;二來可以讓石神的決心——萬一快被識破真相時自己就去頂罪自首——無法動搖。
這犧牲就是石神不只是要幫靖子洗清嫌疑,還為此以身試法,殺害一個流浪漢,讓自己背上罪名,希望去除靖子母女的內疚感,讓她們覺得他是咎由自取。
而之前的伏筆,比如流浪漢的消失,石神兩個半天的請假都有了合理的解釋,警方斷定是靖子前夫的尸體其實是流浪漢,而前夫的尸體已經被石神處理掉了,兩個半天的請假是去處理尸體的。
而中文版的想要表達的是石神假扮一個騷擾者,讓靖子母女恨他,以此希望他去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