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頸動脈破裂為何成為“無奈之殤”?

去年發生了幾起被人“割喉”致死案件,急性頸動脈破裂雖然罕見但致死率極高,為什么患者迅速死亡?網上出現的各種急救方法真的有效嗎?

去年,發生了多起因急性頸動脈破裂導致的死亡事件,比如上海浦東機場出租車司機被“割喉”案、廣東湛江沃爾瑪售貨員被“割喉”案等等,這讓“頸動脈破裂”一詞迅速成為大眾焦點。隨即網上出現了多篇針對急性頸動脈破裂急救的文章。

但在筆者及我所認識的醫生們看來,急性頸動脈破裂近乎百分百的死亡率,只有極少數幸存,并且認為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為什么呢?請讓筆者細細道來。

首先我們復習一下頸部的解剖:

當中最粗的血管就是頸動脈,體表定位在氣管與胸鎖乳突肌(頸前側肌肉)之間的凹陷中。通常的“割喉”兇手會在頸中段從胸鎖乳突肌這里開始切,而且下手又重,故“割喉”通常傷及頸動脈,當然也有例外:

這位是被真正意義上地割喉了,但慶幸的是這位只是被迫做了氣管切開術(有痰液漏出),并未傷及頸動脈,因而問題不大,通過手術就可以痊愈。

急性頸動脈破裂的死因

毫無疑問,低血容量性休克是致死的主要因素。頸動脈牽涉到主動脈弓“三根毛”中的兩根(左頸總動脈和頭臂干,后者分離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其壓力只略小于心臟泵血的壓力,一旦頸動脈破裂,毫不夸張地說,血液噴出的高度妥妥超過1米,在這種壓力下,患者可迅速失血進入休克狀態(頸靜脈破裂也一樣),幾分鐘內即可死亡。有醫生朋友遇到過一例,患者被“割喉”后往醫院跑了約200米就倒地身亡了,可見其病情發展迅速。

為什么頸動脈破裂幸存率極低?

1、解剖位置:我們都知道頸動脈破裂出血的特點是快而量多,動脈破裂止血的原則是持續性加壓止血,比如手腕的橈動脈出血時我們可以在出血點近心端1~2cm持續按壓約10分鐘即可止血。但頸動脈的解剖位置很特殊,它不像橈動脈那樣有骨骼在附近,按壓時可以將血管壓在骨骼上輔助止血。而且兩者直徑和壓力也不是一個級別的,前面說了,頸動脈出血可以射出1米高絕對是小意思,橈動脈止血可以用手指,但頸動脈破裂必須用手掌用力按壓,還不能壓迫氣道,更何況有時你還不知道出血點在哪里(后述)。最近網上說的止血方法是將對側的手掌壓在出血點,但這點力度實在是杯水車薪,力度再大點就要壓迫氣道了。

2、血管韌性:著名戰爭電影《黑鷹墜落》中有一個場景,一名士兵的腿被子彈擊中,彈片割斷了股動脈,軍醫一直在按壓卻仍控制不住出血,因為股動脈縮進深層組織里去了,最后剖開探查,即使手伸進盆腔也沒找到血管斷端,最后受傷士兵陣亡。這說明大動脈的韌性是很大的,頸動脈也是一樣,破裂,尤其是割斷后,兩側斷端會分別縮進顱內和胸腔,這時你根本不知道出血點在哪里,無法按壓,只能眼睜睜地任其噴涌而出,等待死神降臨……

3、其他并發因素:想起一個醫生朋友的病例,頸動脈破了,患者拼命往醫院趕,由于位于頸動脈竇的壓力感受器的負反饋,隨著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失血越快,腦缺血癥狀越發嚴重,血腫壓迫偏移氣道或血液流入氣道破口引起窒息,最終撲通一聲倒地而亡。即使你按住了傷口,只給你爭取到極少的時間,隨后的腦缺血和窒息讓你無力抵抗。

筆者特意征詢了一些認識的醫生,大家的意見可以用6個字說明:盡人事,聽天命。雖然偶爾極少數病例能出現奇跡,但是我們在面對絕大多數患者時卻是無奈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