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一,感覺自己像被逼著上了競技場一般。雖然昨天和跑團的小伙伴在一起耍得很嗨,大家一起運動,一起聚餐,一起腐敗,感覺好滿足好愜意,但生活往往要回歸正常。就像灰菇涼的繁華舞會,一夜興奮過后必然得收拾心情,穿上樸素衣裝,開始日復一日地辛勤勞動,并期待著下次不知何時開始的小確幸。
最近困惑的幾個問題:
1:自己的情緒,母親的情緒,自己與母親的關系,
2:自己的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不得而知。
3:教育子女,到底是以身作則,把自己活得精彩好? 還是退居二線,精心呵護他們的衣食住行好?
1:自從母親退休,我懷了老二開始,她就一直在我身邊“伺候”我們近三年,用她的話來說,她是一個不折不扣,全心全意為主人家服務還自帶工資的高級保姆。為此,我內心無不糾結痛苦,我不希望看見她如此操勞,希望她就算是當著高級保姆也能把自己活得精彩。
但隨著住在一起的時間越久,我們之間越來越多的爭吵和矛盾時不時爆發一下,相當受不了她的情緒化更無法忍受她對我的冷言冷語,很難相信這是一對彼此相愛的母女之間的常態:她會在無形之中向我傳遞很多負能量,比如:她會在我參加完朋友聚會回家之后,狠狠地告訴我,父母沒有義務幫助子女撫養下一代,老人應該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回答她:好吧,反正我也不想上班了,正好回歸家庭,你從此自由了。她就會冷笑一聲:你一個人帶兩個娃?你行么?你沒有了經濟收入,家庭地位立馬降到最低,你信么?要不就是立馬反駁到:“我花了那么多心血和精力把你培養大,不是為了讓你回家當黃臉婆的。你有點出息好不好?” 家務的繁重和得不到休息,以及日復一日地勞累,看不到盡頭,她越發情緒化,常常因為一點點小事,患得患失,對我發火。
她的易怒,暴躁和情緒化,讓我很受傷。
2:在這個行業不溫不火地干了十年,一直沒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感覺自己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心里其實很明了,這就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根本扯不上愿景、使命感這些高大上的東西。僅有的幾次改變卻最終被現實的殘酷又重新拉回了舒適圈。
3:昨天在跑團認識了一位小伙伴,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且家里還沒有老人幫忙,全靠她和她老公兩人,最多每月請人搞一次大掃除。
周一至周五:她每天六點起床,先下樓跑步5-10公里,然后回家做早餐,送老大上學,自己再帶著老二在家搞自由職業。周六周日,她和老公約定好,是她的放假日,這兩天,她就出門和朋友聚會,參加各種活動,完全不管娃,放心地把倆娃扔給老公。
我還問她,你就這樣離開家,你放心么?你老公能行么?她淡淡一笑:“不行也得行啊!” 對我沖擊特別大。別人能做到的事情,為何我遲遲下不了決心。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么?還是不愿意打破現有的生活方式?我總在問自己,總沒有答案。
周末全天回歸家庭體驗后,我就很清楚,自己并不適合也不擅長長期從事家庭生活,一是因為:家務事就是一個無底洞,永遠沒有盡頭。
二是由于在家務上自己的價值無法衡量,無法實現自我,很難獲得成就感,也很難找了標準去衡量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不但要把家人照顧好,做出可口的飯菜,打理好家里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同時還要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這個好,要做到怎樣才算好,是永無止境的。
今天趁中午休息時間,去公司附近的新華文軒看了一會兒書,我隨手翻了翻《皮囊》這本書,看了開頭的兩個小故事《皮囊》和《母親的房子》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皮囊》里90多歲的阿婆說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意味深長,今天在上班路上也在聽書《跑步圣經》越發感覺到很多哲人和身心靈結合地很好的人都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引發我的思考:是不是人只有在苦難和匱乏中才能接近自己真實的靈魂呢?
《母親的房子》里母親為了心中的執念,受盡苦難也要完成自己的心愿,建一座四樓的房子。在房子完工的那一刻,肉體的苦難對母親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心靈的滿足才是最大的安慰。
由此看來,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根本沒有對錯之分,全看個人喜好。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目標,目標,目標,繼續找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