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人與人之間的唯一差別

一直對認知這個詞呢,不太熟悉,甚至有些陌生,平常也很少用到這個詞,可能很多理工科生也忽略了這個詞,但恰恰基于現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卻是認知的不同。今天,你可以重新撿起這個詞,不管你信與不信,它必將改變或顛覆你的一切。

你回想一下,在平常的工作與生活中,為什么你的想法別人難以理解,為什么你的做法別人難以接受,為什么你與別人難以相處,等等。仔細想想,你也不一定能想出所以然,這可能讓你瞬間感到詫異,為什么呢?

沒錯,這就是認知的不同造成的不美妙的結果,其實你本身并不想要這樣的結果。這一切都源于,你與別人或別人與你,存在重大的認知差異。不過,不用擔心,你需要認知升級,并不是無藥可救。

最近看了篇獵豹CEO傅盛寫的文章《認知三部曲》,里面講述到了認知狀態與認知升級,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地方。傅盛這位仁兄也非常有趣,總結了認知狀態的四個境界:

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知道自己知道

四、不知道自己知道

看完之后可能有點繞口,但仔細想想,你應該還是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和與之帶來的認知差異。

第一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將會非常可怕,他們會自認為他們知道一切,沒什么是他們不知道的。他們拒絕認知升級,拒絕成長,難以溝通。仔細反思一下,絕大部分人在某些未知領域都會存在這種現象,千萬不要自以為然。

第二種認知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你是不是會覺得,我就是這樣的啊,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情不知道啊,祝賀你,其實這并不容易,你已經進步了。首先,你已經能夠克服本能向“不知道”打開了自己的胸懷。再次,你知道你自己不知道的事,肯定是你對這個事的定義出了問題,你竟然發現了問題,這本質上比這個答案更重要。也可以說,第二種境界不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能力。

第三種認知境界“知道自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你知道你擁有的認知,并知道她在其板塊中的位置。也就是說,對于某件事,你知道與不知道這件事的人的區別,也知道與比你厲害的人的差距。

第四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這種境界就非常厲害了。一般是當你對某一個領域研究的比較長了,研究的比較深了。你對她的認知已達到很高的地步,即使一個難題擺在你面前,其實剛開始你也不知道怎么解決,但往往最后給出了正確的決策,也許你是在賭,但這風險相對來說已經很小了。這就是所謂的經驗,靈感,認知差異。這也是傅盛說的認知的最高境界。

這四種認知境界,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包括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時常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認知,不足的地方需要及時升級,不斷地去學習,不然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的。

有人要問了,我該怎么做呢?這也不用太擔心,傅盛也提到了,可以借鑒一下。至少比你不知道怎么辦要好。

第一點就是心態。不斷地自我否定,假設自己無知,這才是升級認知最基本的路徑。這一點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因為我們不是個體,我們生活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有各種權威和尊嚴需要維護,我們很難堅持這一點。相反的,假設把你一個人放到一個孤島上生存,那么你對獨自生存和生命的認知會不斷升級,這一刻的心態完全不同于在復雜的社會環境里。

第二點就是行動。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這是認知中經常出現的誤區。這個現象比較常見,比如說你口中常說的健身很重要,學英語很重要,但是真的下定決心去做了嗎?太難了。那你說你是真知道呢還是假知道呢這些事情的重要性?知行合一,難于此。行動,并堅持。

第三點就是接觸比你認知能力更強的人。也就是向那些牛人,認知能力更強的人學習。記住,永遠要和認知比你強的人在一起。一個在其領域認知出類拔萃的人,更能帶好這個團隊,他也會把他的認知傳遞下去,才能更好地管理這個團隊。

最后,愿與大家共同認知升級。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