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個像梅詩金一樣的白癡,這是我看完《白癡》時最真切的希望。先不說梅詩金到底是不是真的白癡,就他本身而言,他這個人是再謙遜不過的,甚至有些低聲下氣,但他同時也是難以接近的,所以他并沒有什么朋友,在他的生活里看不出任何意念和任何方向性目標,卻放射出一種秩序的光芒,而這中心恰恰是他自己的徹底孤獨。
在小說的開頭講述的便是患有癲癇癥而在國外療養的梅詩金公爵在去彼得堡的列車上遇到羅果仁和別杰列夫。他以一個落魄的形象出現,淡色的黃頭發,兩頰凹陷,碧藍的大眼睛,從他的穿著打扮上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已經離開俄羅斯很多年以及不懂得這個社會的規則。羅果仁問了他很多為打發無聊帶著嘲弄的問題,而他全部直率的回答說明了他是個天真耐心的人,讓人想要與之攀談,羅果仁由此向公爵談論到了女主人公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為后面在葉班欽將軍看到一張女性照片就認出那就是娜斯塔霞并看出其心理狀態埋下了伏筆。
作者借梅詩金公爵之口描述了自己曾經在接受死刑時的心理感受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在臨死前這真正的最后幾秒鐘,很少有人暈厥!相反,頭腦十分活躍地進行著、工作著,想必工作得十分緊張,像一臺馬力開足的機器。我想象,他有各種各樣的念頭在那里敲擊,那都是些不完整的,或許還是可笑和不想干的念頭。”通過向將軍夫人和小姐們分享死亡時的感受也突出了梅詩金公爵的真誠。小說中還有很多事情都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而借由人物表達出來,這樣的小說讓我覺得很真實,很有意味。特別敬佩作者的地方就是作者能把短短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之內發生的事情用如此大的篇幅如此重的筆墨來描寫,越讀到后面就越有一種糾纏不清的感覺。
當故事推向到娜斯塔霞的生日聚會上,在決定她終身大事的這個晚上,她讓不請自來認識不到一天的公爵來決定她是否嫁給加尼亞,她信任他。醉酒羅果仁的出現讓這幕戲達到高潮,公爵在此時向她表白,而又遭到她拒絕。她認為自己墮落骯臟,不想拖累公爵,所以寧愿放棄自己的幸福,讓羅果仁成了她自我懲罰的工具。但她不了解的是愛一個人是地獄,她選擇了自己下地獄,但是善良的公爵會陪著她,陪著她一起下了地獄。當美麗的阿格拉雅愛上了梅詩金公爵的時候,梅詩金也是愛阿格拉雅的,可是他對阿格拉雅的愛只是平凡的人性的愛,對娜斯塔霞的愛卻是不凡的神性的愛,他注定選擇后者,也許是由于同情,想要拯救她,但是她本身就變成了一個沼澤,無法救贖,只能跟著一起陷下去。她一面自我懲罰,一面對公爵剪不斷理還亂,最終只能走向滅亡,并且也導致了梅詩金的毀滅。
這篇小說最讓人震撼的是公爵在羅果仁的帶領下來到娜斯塔霞尸體旁的場景。“公爵望著,等待著,時間流逝了,開始天明了,羅果仁有時偶而突然喃喃著,聲音很大,很刺耳,也不連貫,有時則開始大叫大嚷和放聲大笑。于是公爵朝他伸過自己顫抖的手,輕輕地碰到他的腦袋、頭發,撫摸著,又按摩他的臉頰……別的他什么也不能做!他自己又開始打顫,他的雙腿仿佛又突然不聽使喚了,完全是新一種感受以無限的憂傷折磨著他的心。這時天完全亮了,他終于躺到墊子上,仿佛已經完全虛弱無力和灰心絕望,他把自己的臉貼向羅果仁的臉頰上,但是,也許當時他已經不覺得自己的眼淚,對于流淚已經一點也不知道了……”這樣黑暗的情境完整地表達了作者幻想破滅時的絕望心情,娜斯塔霞一直帶有一種瘋狂和令人難以理解卻異常驕傲的光芒。他的死應該可以說是作者博愛思想極致的體現,她的悲慘的死亡或許是一種最好的救贖,對她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她的傷痛在封閉的靈魂中吞噬了心靈的每一寸,強裝出來的堅強讓人心碎,多層矛盾的心理決定了她自尋死路這一看似不可能的結局。其實娜斯塔霞的悲劇在前面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羅果仁受到的折磨,早就準備好的小刀,就在我們已經忘記他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他殺死了她,這不是突然的,而是在長期的愛不僅得不到回應得不到相應的愛受到了嘲弄、背叛以及恥辱之后的大爆發,他嫉妒然后瘋狂。他準備把娜斯塔霞永遠地藏起來占為己有,最后瘋掉的確是自己。
小說故事的結局是令人惋惜的:羅果仁入獄、阿格拉雅誤嫁、梅詩金又變回“白癡”。梅詩金公爵再次癲癇癥發作回到了瑞士,癲癇癥是他逃離殘酷的現實世界的唯一途徑。大腦混亂,什么都記不起來,沒有任何的意識、悲傷,更不知道為什么而感到悲傷,他長期都想不起來自己的心為什么憂傷致碎不失為一種幸福,作者沒有殘忍地讓公爵清醒地承受這一切,而是把他支開,讓目瞪口呆的讀者去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