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朋友圈三天可見”?

文:劍圣喵大師

01

最近“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這個功能,引起人們極大的爭議。

支持者們認為,這是一種保護隱私的功能,能夠不再讓人看到自己過去的黑歷史,是一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體現。

有些有惡意的人,他們會去你朋友圈里搜索素材,然后斷章取義成攻擊你的把柄。這樣的事,在網絡上隨處可見。

反對者的主要觀點如下:

(1)陌生好友都可以看到十條動態,而我作為你的好友,只能看到你三天的內容,你三天發不了十條吧,那我加你這個好友作甚呢?

(2)能發朋友圈的一定不是什么隱私。朋友圈三天可見,會讓真正關心你的傷心,而那些不在乎你的人,是不會點開你朋友圈的,這個功能阻斷了別人了解你的途徑。

(3)感覺交了一群假朋友,隨時提防著自己。

當然,也有數據師分析,微信推出這一功能,主要是為了讓一些人,能在社交軟件上把私事和公事分開,許多人關閉朋友圈也只是為了“嘗鮮”,沒必要過度解讀。

其實,每一個做公眾號的人都知道,現在朋友圈的分享率是越來越低了。

如果不是什么爆炸新聞,或者觀點極為偏執的文章,很難引發讀者分享!就算分享了,來自朋友圈的新粉是越來越少。

為什么呢?因為大家不愛看朋友圈了。

內容一致,但標題不斷翻新的雞湯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過度美顏的自拍讓人雌雄難辨,刷屏的小視頻和廣告,讓人不禁懷疑,TA到底把我當朋友還是當顧客?

即便是正能量十足的旅游照片或者美食,也會讓人反感,畢竟有些人越缺什么,就覺得別人在炫耀什么!

也許,大家已經不愿意在這個平臺上展示自我了吧,畢竟朋友圈里本就沒幾個朋友,大多是陌生人,還有一些商人和敵人。

朋友圈就像是一個大雜燴,里面有著各種各樣的關系。但我們突然有一瞬間發現,我們所有的精力都在和這些弱關系周旋,以至于我們沒有途徑或者渠道,去真正認識和了解一個人,去和一個人建立起強烈的羈絆。

所以,不要拉黑那些“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他也許是在表達一個訴求,他希望你能親自和他接觸,你可以從他的言談舉止,從他的一顰一笑里去了解他,而不是天天看他朋友圈,揣測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實際上,朋友圈里的他,只是一個戴著人格面具的假人。如今這個面具太重,他想摘下來了。

02

剛工作時,我對一個女孩有好感。

有一天我見她朋友圈轉發了一條消息:是一個叫白婭倩的高考考生丟生了準考證,被人撿到了,請大家積極轉發,不要耽誤孩子高考。消息后,還留下了聯系電話。

整條消息煽情又感人,但我知道這是一個騙局,因為這個叫白婭倩的已經丟失了幾年準考證了,那個所謂的聯系電話,就是個高額吸費電話,這完全就是一個利用人們善意進行詐騙的消息。

我打電話給女孩,我告訴她這是一個騙局,轉發會害人,女孩不信。于是我解釋給她聽,高考準考證此時還沒發,而且很多時候是老師統一保管,即便丟了可以補辦的等等。

女孩說,沒關系,萬一能幫助到人呢?

我情不自禁地告訴女孩:我不關心高考,也不關心什么白婭倩,我關心的是你,我怕你被騙。

女孩聽了我的話后,沒多久就刪掉了朋友圈動態,我以為我和她的關系會進一步。

結果沒過幾天,我發現我被她刪了,驚訝之余,我很憤怒,但我不知道原因在哪?

前幾天,我又見到了她,她已經結婚生子,我覺得我也該趁機放下一點內心的糾結,于是我問她。

“為什么我提醒了你,你卻要把我刪掉呢?”

“因為你和他們一樣,逼著我在朋友圈里做,我不想做的事!”

原來,女孩轉發這條消息時也有點猶豫,但身邊一群人在轉,類似“不轉不是中國人”一樣,有些長輩甚至單獨發信息讓她轉發,不發就是“冷漠”。

她正感嘆,自己在朋友圈里居然沒法做自己時,我的電話又來了,而我的理由更高大上“防止被騙”,不刪的話就是“罪惡的幫兇”。

她不知道自己好端端一人,莫名其妙要戴些高帽子,小小的朋友圈要承擔起拯救社會的義務。

她有一句話我永遠記得:“好希望微信有個隱身的功能,在領導長輩同事,入侵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有一塊自留地。”

但我知道,如果微信哪天有了隱身這個功能,一定會再次陷入QQ當年的全民隱身。遺憾地是,我們每個選擇QQ隱身的人都知道,其實無論隱身與否,根本沒人找我們。

一旦人們不再信任某個網絡平臺,那就會陷入“上線被煩,下線孤獨”的境地,那么這個社交平臺就會迅速被淘汰。

也許朋友圈終將消亡,但一定會有下一個平臺出現,但愿下一個平臺能處理好,社交平臺在生活和工作之間的關系,能讓一群不愿生活被打擾的人,有一塊自留地。能夠有一些機制促進直接溝通,而不是當前手機上流行的點贊之交。

但我不禁又想,一個社交軟件無論設計的再復雜,恐怕沒有辦法滿足所有的人,因為人性本就不可捉摸。

03

女孩問我,要不要像她一樣朋友圈只展示三天。我說,還是不要了。

我有刷朋友圈的習慣,但我并不覺得這樣做浪費時間,我能從他們的分享里發現熱點事件,發現一些社會大眾更關注的話題,這非常有利于我解讀人性,科普心理。

我每天都會加一些人,但也會屏蔽一些人,但我屏蔽他,與他的人品職業無關,只是因為我不需要他的信息。其實你把這件事做好,朋友圈可以是一個生活百科書。

我有三千多好友,大部分都是一些從沒見過面的熱心讀者,可我也不介意他們看到幾年前,猶豫迷茫的我,我也希望他們看到在某一時期,我如何完成了覺醒,走到了今天。

其實這樣的展示,還有一個積極的意義。

自從開通微信以來,我也曾在某個夜晚被人遺棄后哭泣,在面對社會不公時放聲大罵,在遭人迫害時情緒激昂,在被人疼愛時樂不思蜀。

我回頭看我以前的自己,覺得他有點中二有點幼稚,滿滿的黑歷史,無比影響我現在的個人形象。

毫無疑問,我那些滿嘴跑火車或者單純發泄情緒的朋友圈,也許幫助不了誰,甚至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但我還是決定保留,一方面它體現了你的真實,另一方面,你必須明白,歲數越大,能力越強,你就越得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回頭想想,以前QQ簽名沒填時,會有一句“這個人很懶,什么都沒留下。”

也許這句話大有深意,它告訴我們,一個人懶于管理自己的社交形象,也是一種形象,而且是一種很糟的形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