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17最全圍觀姿勢:除了iOS 11還有什么值得期待?

“全球開發者四大春晚”(谷歌I/O大會、微軟Build大會、Facebook F8大會、蘋果WWDC大會)之一的蘋果WWDC17馬上就要開始了。是的,今年蘋果的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將會在美國太平洋時間6月5日上午10點(北京時間6月6日凌晨1點)開始。

一般來說,CEO蒂姆庫克將會在開幕第一天發表主題演講。本屆WWDC定于6月5日至6月9日在硅谷——加州圣何塞(San Jose)McEnery會議中心——舉行,毗鄰蘋果新的飛船總部,以前則是在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

對于開發者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技術盛會,它可能是一次軟件開發領域的新機遇,而對于數以億計的蘋果用戶來說,這是 iPhone、Apple Watch 和 Mac 一次進化的發布會——新 iPhone 的肉體還要三個月才出襁褓,但它的靈魂即將在今晚現身。

話不多說,小編在這里為你整理了有關 WWDC17的最新消息,希望帶給你最全面的 WWDC 前瞻資訊。

那些將會升級的OS們

在去年的WWDC上,蘋果第一次談了談“四大平臺”這個概念。從此,iOS、macOS、watchOS、tvOS成為蘋果生態的四大根基。既然庫克還是那個庫克,那么今年WWDC上這四款OS系統的升級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作為 WWDC 的常規項目,蘋果將在今年繼續推出四大系統(iOS、macOS、watchOS 和 tvOS)的最新版本。今年系統更新的重點將是圍繞新硬件推出的一系列功能,其中最令人期待的便是 iOS 11 針對 iPad 的更新和優化。

1)iOS

在WWDC大會上推出最新版的iOS操作系統是蘋果的慣例,今年也將如此。有趣的是,雖然發布會前硬件改變的信息泄漏已成常態,但軟件變更的信息外泄很少見諸網絡——對于即將發布的iOS 11我們還所知甚少。

有傳言說,iOS 11將支持watchOS在今年年初推出的Beta“劇院模式”,看電影時用戶可以有限接入設備,降低屏幕亮度,防止干擾到他人。

此外,iOS 11中可能還會安裝新的Music APP,它可以更好展示蘋果原創視頻內容。蘋果可能會推出最多10部原創劇或者記錄片,年底之前推出,包括美國歌手will.i.am的“Planet of the Apps”和Carpool Karaoke。

iOS 11 概念圖,圖 / MacStories


2)macOS

macOS是蘋果的Mac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上的操作系統,其變更也將在WWDC上揭曉。對于macOS的重大更新,外界知之甚少。不過,根據蘋果近期的行為模式,mac OS可能會推出更多iOS兼容性功能,以確保用戶能夠在兩者之間實現無縫切換。

另外,macOS 10.13,命名可能是最大的彩蛋。新版 macOS 的名字還沒有確切消息,蘋果主題博客 Pike’s Universum 曾表示,macOS 10.13 將不會沿用 Yosemite(OS X 10.10)、El Capitan(OS X 10.11)、Sierra(macOS 10.12)這樣的山峰/國家公園名;新系統有兩個備選名稱,其中之一以字母 “M” 開頭。

蘋果在 2014 年注冊了多個以 “M” 開頭商標,包括 Miramar、Monterey、Mojave 和 Mammoth。不出意外的話,macOS 10.13 的正式名字就在其中,Mojave 和 Mammoth 目前呼聲最高。

圖 / PCmag


3)watchOS

目前針對watchOS系統的信息是最少的,鑒于可穿戴市場目前處在低迷狀態,在今年5月初蘋果公布第二財季報告中顯示,雖然Apple Watch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近一倍,但到目前為止,蘋果一直不肯透露具體銷售數字。

不過CEO庫克表示,蘋果的可穿戴產品:Apple Watch,Beats、AirPods在去年的收入已達到世界500強公司的規模,而去年世界500強最少收入的公司已達51億美元。不知道今年WWDC上會不會順便透露具體數據。

去年蘋果對watchOS的升級改變很豐富,核心放在對效能的提升以及細節的調整,此外還有支持了智能家居Home應用、開始支持第三方App、表盤樣式增加等。

今年1月底,蘋果向開發者推出了WatchOS 3.2 的首個Beta版本,只為開發者提供。更新內容包括上文提到的“劇院模式”,方便用戶將設備靜音、同時禁用抬腕喚醒(Rise to Wake)功能,以防止屏幕隨著手臂的運動而亮起。同時還加入了Siri的支持,允許用戶使用Siri發送信息、支付、約車、搜索照片等。今年的watchOS將會基于這些功能進行升級。

4)tvOS

tvOS的升級將會有助于蘋果的Apple TV對抗對手如亞馬遜Fire TV和Roku等。本次tvOS可能增加的新功能包括:設備可能可以供多人使用,用戶可以通過iOS設備制作自己的個人檔案,上面擁有定制內容,可以進入或者退出檔案,功能和Netflix差不多;允許用戶在Apple TV上收聽Apple Music內容,瀏覽iCloud照片和視頻,一旦Apple ID連接到Apple TV,就可以使用自己的App。

此外,tvOS 11還有可能會增加畫中畫功能,用戶可以將電影或者視頻的窗口縮小,放在屏幕的角落上,繼續使用其它功能。

新硬件來了

蘋果自 2013 年以來便沒有在 WWDC 上發布新硬件了,這一情況可能將在今年有所改變。據傳,今年蘋果將在 WWDC 上發布兩款全新的產品:10.5 寸 iPad Pro 和 Siri 智能音箱,此外還將有可能推出帶有 Touch Bar 的 Magic Keyboard。

1)iPad Pro

據多家外媒報道,蘋果很有可能將在今年的 WWDC 上更新 iPad Pro 產品線,并推出一款全新的 10.5 寸 iPad Pro。

圖 / iDrop News


據悉,這款即將推出的 10.5 寸的 iPad Pro 將會擁有更窄的屏幕邊框。得益于此,它的外觀尺寸可能會保持與目前 9.7 寸屏幕的 iPad Pro 相近。

圖 / iDrop News


配置上,據 MacRumors 稱,新的 iPad Pro 可能會配備 A10X 處理器,并繼續使用 LCD 屏幕。另外,像 Smart Connector,True Tone 閃光燈和四揚聲器等 iPad Pro 上已有的功能也都會出現在 10.5 寸的 iPad Pro 上。同時 12.9 寸和 9.7 寸的 iPad Pro 也會得到常規的配置更新。

2)Siri 音箱

近期,智能音箱開始成為科技巨頭角逐的焦點。除了亞馬遜Echo和谷歌Home在智能音箱領域掀開“大戰”外,隨著月初Invoke的智能音箱的推出,微軟也正式宣布入局;智能音箱市場一時巨頭云集,牌桌上三缺一,就等蘋果出手了。

雖然在去年的WWDC大會上,蘋果一款硬件都沒有發布,但是根據如今的多方消息透露,蘋果極有可能在今年的WWDC上推出一款智能音箱。

Siri 音箱概念圖,圖 / @iFunnyVlogger


作為蘋果自己的第一款智能硬件產品,這款智能音箱將搭載 Apple 自家的語音助手 Siri。和 Google Home 以及 Amazon Echo 類似,它能變身為智能家庭的「中樞」,通過 HomeKit 與家中的智能家居設備進行連接,并通過 SiriKit 連接像 Uber 這樣的第三方服務。

此外,蘋果的這款智能音箱可能會在音質方面有所側重。據 彭博社 稱,它將配備虛擬環繞聲技術,支持 AirPlay,能夠和蘋果自家的其他設備深度結合,并有可能會搭載 AirPods 上的 W1 芯片。

不過,據彭博社的線人稱,和 Amazon 最新推出的 Echo Show 不同,蘋果的智能音箱可能不會配有顯示屏。但是分析師 郭明錤 此前表示,這款音箱將帶有一款觸控屏,不過并沒有更多有關屏幕的詳細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蘋果第一次推出音箱。早在 2006 年,蘋果曾推出過一款名為 iPod Hi-Fi 的高端音箱系統,當時售價為 349 美元。遺憾的是,由于市場的反響一般,僅在一年多之后,蘋果并宣布停產。此次推出加入Siri 的音箱產品,蘋果希望它能成為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的有力競爭者,并邁出其在智能家居市場的重要一步。

圖 / 美聯社


3)MacBook Pro,iMac 和 Magic Keyboard

除了以上兩個新產品,據多家外媒消息,推出還不滿一年的新款 MacBook Pro,以及 iMac,也有可能在此次 WWDC 上更新配置。CPU 將更新為英特爾 Kaby Lake 處理器,支持 16GB 以上的內存。據渠道商消息稱,此次更新的 MacBook Pro 和 iMac 將會在 Keynote 結束后第一時間開售。

圖 / Apple


此外,根據 Apple 提交給歐亞經濟委員會的文件顯示,將會有一個新型號的外設(A1843)將于近期發售,許多人猜測這有可能是帶有 Touch Bar 的新款 Magic Keyboard。

圖 / 9to5Mac


最后的最后,所有果粉們,再強調一次哦:WWDC2017將在北京時間6月6日凌晨1點(今天晚上哦)正式進行,用戶可以在蘋果主頁或Apple的專屬WWDC頻道進行收看。小編也會第一時間在微信公眾號設計夾(ID:sezign),及時為你更新WWDC的新鮮資訊和解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