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是不是等于不存在?”
未能記起的,是不是等于忘記了?
初春的夜晚,一個人安靜地讀完了幾米的《月亮忘記了》,忍不住想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書的最初,是一位年輕人,坐在陽臺的欄桿上,面無表情卻又出神地望著天上的月亮。可不知怎么的,跌了下去。然后,真正的故事就開始了:月亮從天上掉了下來,落入池塘,被一個小男孩撈了起來,帶回了家。月亮在男孩的家中不慌不忙地長大,世界卻因為月亮的消失而陷入恐慌。人們嘗試著制造了許多會微笑的假月亮,一車一車地運往每個哀傷的黑暗城市。然而這個法子并沒有奏效太久,世界終究離不開真正的月亮,物候反常,人們變得焦慮暴躁。于是,男孩套上狼人的衣服,在一個夜晚,幫月亮回想往事,月亮記起了許多,卻已經大得進不了男孩的家了。可男孩與月亮擁有那么多美好的回憶,彼此都不舍分開。最終,他們在暴風雨中一同飛向星空,喧囂散盡,只余靜謐美好??年輕人從這個夢中醒來,出院后去了一處青草離離的地方,微笑著看向天上的月亮。
夢中的男孩,其實是個很孤獨的孩子——父親在遠方,母親忙得沒時間同他玩鬧。從天而降的月亮,成為他的玩伴,一起幻想,一起去“秘密基地”,一起享受停電的安靜世界。可“我守護如泡沫般脆弱的夢境,快樂才剛開始,悲傷卻早已潛伏而來”。月亮終究不得不離開男孩,飄向遙遠的天空。現實生活中的那個年輕人可能也有這般孤獨的處境,所以才會獨自在陽臺仰望月色。天上那輪月亮,象征著他的求不得,也許是理想,也許是知音??就如同張孝祥的“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袁枚的“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我記得詩社的逸軒學長,在一個夜晚,嘆惋了兩次“今晚怎么沒有月亮”,許是澄澈而孤獨的靈魂大多會寄情于月吧。幾米的繪本是寂寞的,成長是寂寞的,不得志是寂寞的,不被理解是寂寞的。幾米問:“看不見的,是不是等于不存在?”他也自答了:“也許只是被濃云遮住,也許剛巧風沙飛入眼簾,我看不見你,卻依然感到溫暖。”我始終相信,只要愿意繼續向前,那么在人生的某個時刻,一些看不見的,會被看見,它會慢慢顯現出來。正如《格蘭塔》中寫到的,“命運并不是等待著你的東西,它是已經在你的體內被積蓄起來的東西”。
書中的那個月亮呢,它從天上掉下來,忘記了從前的事,和男孩生活在一起,又因為世界的需要,不得不長大,離開它熟悉的一切。月亮像極了我們每個人,人們都想永遠做一個孩子,卻終究要長大,離開熟悉的生活,離開熟稔的人。長大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永遠地失去一些我們生命中很珍貴的事物——長大本來就帶著甜甜的憂傷。幾米如是說:“生命中不斷地有人離開或進入。于是看見的,看不見了,記住的,遺忘了。生命中不斷有得到或失去。于是,看不見的,看見了,遺忘的,記住了。”我很久以前就讀到過這句話,跑去問媽媽,媽媽解釋了什么早已記不清了,總之還是不明白。而今天,驀然想起這句話,它的意思一下子變得清晰明了。而繪本中幾米所問的,也正是我想知道的:“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若是果真如此,我又有多少記憶去存放生命中那么多那么多的美好呢?但愿,那些我們以為已經遺忘的,還躲在記憶深處的某個角落里,并沒有被真正忘記。這樣想,也許會多幾分欣慰的吧。
我終于知道,為何這本書要“獻給 勇敢長大的孩子”,因為長大,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啊。
今天晚上,依然見不到月亮,但它一定一直都在。那些看不見的,一定會被看見,那些記不起的,也一定會藏在記憶深處,說不定會淘氣地溜進你的夢里呢。
晚安,祝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