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得到”平臺的忠實用戶,肯定不會對吳軍感到陌生。羅振宇不止一次的推薦過吳軍的專欄,而我,作為一個時間有限的青年,最終也沒有訂閱。
雖然只是在“得到”平臺上聽說過吳軍,這也直接導致前兩日在圖書館,當我邂逅這本《見識》時,便從成千上萬本書中取出這唯一的一本,當作下一本要讀的書。在“得到”平臺上所聽到的“吳軍”這兩個字,就像是在不經意間播下的一顆種子,當遇到雨露陽光時,便茁壯成長,讓我終于細細研讀吳軍的著作。
這是一本在通熟易懂中蘊藏著深刻思想的書,要說好書的標準是什么,大概就是如此了。它不像是哲學思辨的書籍一般難以理解,總要一句話來回咀嚼數遍;它不像是地攤文學一般淺薄,值得一讀再讀。全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合理,分為九章,每一章中由相對獨立但又彼此聯系的數篇文章組成,既可以在時間充裕時從頭細致慢慢讀,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品味其中的任意一篇短文。
我不指望能夠用短短的千百字來概括《見識》這本書想要告訴人們的內容,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當作以后回味的向導,也是值得的。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成功和幸福哪個更重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標準吧!成功的人一定幸福嗎?這可不一定,但是不可否認,當一個人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正向影響力之后,他不僅可以獲得物質(如金錢)和精神(如榮譽)的財富,而且會有一種由衷的幸福感。對于追求成功,我們當仁不讓。
用一種向死而生的心態面對生活,不是消極,恰恰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舊選擇熱愛生活。用吳軍的話說,“這種態度,不僅沒有讓我的生命縮短,還讓我工作和生活得比較有效率”。雖然人并不想死,但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人不得不死。從哲學的層面來講,死亡并不可怕。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有點莫名其妙,我們站在“有”的世界,試圖理解“無”的問題,按照“有”的邏輯,對“無”產生恐懼。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對“無”的世界產生恐懼,就要采取一些有意義的行動。
活著總要做一些事情,但考慮到我們終將是要死的,就應該明白我們并沒有時間什么事情都做。絕大多數人都過分的看重生命最后的一兩周,而忽視前面的幾十年。在健康的幾十年里,人們浪費掉的又何止是一兩周呢?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夠將遺傳信息傳遞下去,再將創造出來的信息(如知識)流傳下去,我們的生命已經相當完美。當我們想到生命的意義,站在一生的高度度過每一天時,就能活出精彩!
人生需要做減法
撿芝麻撿的再勤勞,也撿不出西瓜的重量。有些事情的時間利用效率非常低下,更糟糕的是他們漸漸習慣于低層次的追求,比如為了省一元出租車錢,而在路上多走十分鐘。人一旦心志變得非常低,就很難提升自己。在工作中也容易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現象。有些人習慣于做簡單、重復且價值又低的工作,因為那種工作不需要動腦筋。人一旦習慣于這種工作,對于真正有創造行的工作就做不來了。糟糕的思維方式和衡量價值的標準,決定了人不幸的命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工作就像是政府的權利,具有天然擴張的屬性,如果你不主動加以限制,它會慢慢占據你所有的時間。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更加忙碌。要想換取更多的時間,某些時候就必須放棄很多經濟利益,而放棄經濟利益是正確的選擇。如果一個人過分地考慮錢的因素,而忘記了人一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錢超過一定程度之后,其實并不重要了。人生成功的秘訣在于做減法,這要求人要能夠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定勢,找出那些其實是無關緊要的事情,然后下決心把那些事情放棄掉。
我們一定比18世紀的人過得好嗎?也許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當今我們擁有了更強大的科技力量,生活也更加便捷。可事實是,強大的科技與便捷的生活并不會讓人感到幸福。人們幸福的來源,除了前面講道德基因的傳承和成就的影響力之外,還有其他三個維度:愛情和婚姻、對未來的期望、對待生活的態度。今天科技進步的結果,應該是讓更多的人過上優雅從容的生活,而不是讓大家變得沒有時間生活。幸福的生活才是根本,其他都不過是這個目的的手段而已。
談談見識
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于見識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簡單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增加見識又比過去容易得多,但是我們心中有時依然有一道圍墻阻礙了我們的見識。
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常人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區別,而愛因斯坦本人常人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三個地方:愛因斯坦善于提出問題;愛因斯坦善于做白日夢,也就是腦子不受約束的胡思亂想各種情景,然后從中總結規律,而大部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常常受到教育和周圍人思維的約束;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有恒心的人,他不是那種尋求最快發表論文研究課題的人,而是愿意花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人。
貧窮固然會限制一個人,但貧窮和壞結果之間并不具備因果關系。因為貧窮去否定一個人是錯誤的。貧窮的人諸事不順有三個共同的問題。首先是缺乏見識。沒有見識,視野就被局限了。比如說和某些人講道理永遠講不通,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找茬,而是他們實在沒有見識,大家的認知水平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沒有辦法溝通交流。第二是缺乏愛。很多人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父母沒有條件太關愛他們,而在學校和社會上又常常遭人冷眼,因此缺乏關愛,這就造成了他們不懂得關愛別人,不懂得分享。第三是缺乏規矩。缺乏規矩其結果是輕則沒有人愿意幫助他們,重則大家會和他作對,而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幫助是不行的。
閱讀可以幫助一個人增加見識,而現在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人無法進行長時間的閱讀。每天刷小視頻、刷消息,但在半個月后那些內容我們根本記不住,也對生活沒有任何影響,這種現象的背后透露著一種恐懼,生怕自己錯過些什么。美其名曰為快節奏,但其實回過頭看,其實是沒有節奏。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而審視自己的人生需要閑暇。讀書則不同,尤其是在讀紙質書時,我們必須有長時間不做其他事情。正因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審視人生。一本好書本身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清世界,弄清心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終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大家智慧
這是原書的第四章,里面講到了幾個大人物的智慧。分別是莎士比亞、拉里佩奇、巴菲特、司馬遷。有些智慧的確很有用,但他們現在在某一個特定的行業內,此處也不再贅述。但我一定要記錄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三句話。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這其實是教導我們為人做事要持中要多動腦筋,不要毛毛躁躁,這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
對人要和氣,但不要過分狎昵。
很多時候禮數有加,但保持距離是朋友之間最好的交往方式。
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
朋友之間有距離才有美,有距離才有價值。
拒絕偽工作者
效率高低不取決于開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工作,很多我們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實想通了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它們是偽工作。無論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中,想要提高效率,都需要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一個人的效率是很難提高的,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些事情,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湊合做完。一個有經驗的員工應該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優先完成它們,而這恰恰是所有新員工都欠缺的技能。
金錢觀
錢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給你的,回頭你要還給他。很多人一輩子尤其是前半輩子辛苦地打拼,憑自己的能力努力賺錢,而且常常為了掙錢放棄一切,比如健康、親情、友情和幸福,但是他們沒有想通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掙錢也是如此。
錢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錢的本質是什么?它實際上是對各種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量化度量,資源本身又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和人的資源。當你有需要花錢時,就等于有效的利用了社會資源,而利用的社會資源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錢,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這時錢的意義才體現出來,如果放著不用就失去了這個意義,最終上帝會把它收走。
錢和任何東西都是為了讓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給你帶來麻煩。世界上任何東西的獲得都是有代價的,錢也是如此。獲得這些東西可能意味著我們要失去另外一些已有的東西,這一點通常會被人所忽略,因此在追求任何好東西之前我都會問問自己,它們是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給我帶來麻煩。
錢是靠掙出來的,不是靠省出來的,而掙錢的效率取決于一個人的氣度。要想多掙錢就要講究掙錢的效率,而通過延長工作時間掙錢,這種方法顯然不可取,一個人就算工作兩倍的時間,最多掙一倍的錢。而任何能夠輕松掙大錢的人,掙錢的效率可以比普通人高三五倍,幾十倍,甚至更多。要想掙錢多,就必須掌握一些大部分人不會的技能。如果我們想清楚了,錢是對資源的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資源越值錢,那么當我們有了別人不會的技能時,我們就是稀缺資源。
錢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光。包括投資或者投機。一個有很多錢的人,只要不吸毒,不養小三,賭博。花光他們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想要通過投資增加財富,就有可能迅速破產。
好好說話
語言能力是我們的祖先現代智人區別于其他人類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人類文明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信技術和手段不斷進步的過程,通過講話交流想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
說話誰不會,要做到“好好說話”就不是那么容易。語言是交流的媒介,比媒介更為重要的是內容,也就是話中的意思。每一句話,都在表現一個人,都在透露一個人的態度、觀點和情緒。要做到好好說話,其深層次就是要態度親和、觀點符合預期,情緒符合情景。很多人任性而為,不知道別人喜不喜歡聽,不顧別人感受,還告訴別人自己就是如此直爽的性格,實在愚蠢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