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第一次在簡書上寫作。
? 我是一個從小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我的父親是典型的中國男人,他很傳統卻娶了一個“洋老婆”——我的母親,一個英國女人。
? 我從小接受的都是西方的教育,當我回國以后,總是逃不開一些問題:在我的朋友們的印象里,西方人的作派大多是很自我、自由、犀利、個性、獨立的,我承認在某些方面,的確是這樣的,但是在與人相處方面,我們還是會秉持著一種“安全距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固守著人與人之間的“boundary”,不能越雷池半步,這是社交禮貌,也是一個人素養的體現。
? 我的中國朋友大都很友好,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也經常學習中文和中國的文化知識。古代人講究的包容、大度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君子和而不同”就是一種包容的體現,是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然而就在當代中國,越來越少的中國人身上還保有著這類品質,作為一個冷眼旁觀的人,我看到的是國人的滿身戾氣,動輒言利,絲毫沒有包容之心,也不再秉承傳承千年的優秀品質了。當然,我不會以偏概全,因為畢竟還是有很多非常nice的中國人。
? 前一段時間有個非常熱門的主持人,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時候是他在2009年的G20峰會上“代表中國”和“代表全世界”的兩個提問,他就是CCTV的名嘴——芮成鋼。為什么要提到他呢?表面上看,在他出事之前,他絕對是中國人心目中標榜的杰出青年代表——漂亮的履歷、俊朗的外形、突出的業績……然而實際上呢?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其實早已看出他的本質——“芮成鋼不過是一個粗俗、傲慢、無知、無禮、缺乏最基本教養的人”。所以樸槿惠總統給他題字的內容是:“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
? 我這里不是想討論芮成鋼涉及的案件,我只是想說,在眾人眼中,芮成鋼是個榜樣,其實并不,并不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他就能變成一個有涵養的人。我在簡書才剛剛落腳,接觸到了一些朋友,他們當中有些人給我的感覺很不舒服,我只是在說我的個人感受吧,并不涉及到對誰的攻擊,只是講講一些普遍的現象。
? 好證明自己,用打壓別人、抨擊別人甚至詆毀別人的方式去證明自己、抬高自己。
? 我覺得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在作祟,我們證明自己優秀的途徑是讓大家看到自己優秀的一面,而不應該是貶低周圍的人,然后凸顯自己的優越感。我想這種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好斗的公雞,他們看到別人的言論有些漏洞、不恰當或者有錯漏,就急忙“挺身而出”,指出別人的不足之處,然后大談特談自己是如何如何做的,所以得出“你也應該這樣做”的結論。當然,眾人會覺得此人非常高明,學識淵博、深明大義……其實不過是靠踩踏別人走上一個被大家夸贊的小山峰而已。這種朋友大有人在,他們可能會仰仗自己比別人的某些專業知識領域里的優勢去碾壓并不是這個專業里的人,就好像國際象棋冠軍和羽毛球冠軍打下國際象棋一樣,羽毛球冠軍肯定會被碾壓成齏粉。
? 在這樣的人身上,我看不到中國傳統的美德,那種包容的心態,那種海納百川的氣度。難道是因為在這樣一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里,大家都急于求成、渴望成功,所以才會生出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嗎?我還是不太懂這其中的邏輯到底在哪?難道為了成功可以拋棄最寶貴的道德品質嗎?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好就能將美好的品質棄如敝履嗎?
? 爭強好勝,不把異見者“消滅”誓不罷休。
? 這或許是中國人積聚了千百年的民族基因,我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發現,在朝代交替的過程中,哪怕是禪讓出自己江山的帝王也很少有能活命的機會。更何況是在野黨的成員。這種基因深深地根植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大到國家社稷小到個人,我們總是不能容忍不同的聲音,而且喜歡用自己的觀點去扭轉別人的價值觀。簡而言之就是:我必須要說服你!
?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就是普世的價值觀,當他們看到不同的觀點的時候,他們做的不是靜下心來去分析別人的觀點,而是直接站出來抨擊別人,當討論進行到僵局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說:反正就是這樣了,你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吧!或者直接說一句:簡直無法溝通!
? 何其荒繆的行為,為什么別人一定要和你觀點一樣?天底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可以容納百家之言,在那個時代可以有如此激烈的思維碰撞,那是因為大家心里的包容,所以在我看來,中國從現在至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會再有這樣激蕩思維的時代了。因為狹隘的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已經深耕在很多國人內心,他們再也不能用開放的胸襟去接納別人的觀點,去學習別人的優點了。
? 毫不留情地只出別人的缺點,甚至是當面“揭短”。
? 這種行為是最沒有教養的一種行為,這樣的人往往會說自己“脾氣不好”、“性格如此”、“我說話比較直接”……但這樣的行為真的只是關乎自己的個性嗎?拜托拜托!沒教養的這個鍋我們個性才不背。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所謂的“邊界”,就好像我和一個女孩子第一次見面,我就不能伸手去摸她的胸部一樣。和陌生人之間也要有個“邊界”。當我看到和我不同的觀點、當我看到可能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有所錯漏的觀點,我會善意的提醒,盡量平和的語氣去告訴他,或者直接告訴他我的想法。而不是第一時間站出來,指出別人的錯漏。這樣雖然能夠給自己收獲一時的掌聲和贊賞,卻把自己的素養丟得一干二凈。
? 就好像,我在一次討論中說了一個詞叫“迷信權威”,有一個朋友就當面質疑我這個詞用得恰不恰當。因為我雖然學習中文時間很長,但是有很多俚語、俗語或者搭配組合的詞語我還是不敢太自信。所以我當場就承認自己可能對這個詞不是很了解,那么我的回應就是很尊重對方,我說:“那你覺得不恰當,那就不恰當吧。”首先我不敢跟在語言領域比我熟悉太多的人較勁,再有一個我很不喜歡被當眾質疑,如果是真心想幫我學習,或者幫我修改詞匯,可以私信我,慢慢地教我,而不是當眾像揭開傷疤一樣地質疑我的用詞,我覺得會很難為情。
? 我同時也分析了這種人的心態,他們可能想在這種場合下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吧。具體我也不是很清楚,總之我很不喜歡被這樣問,像是抓起來吊打一樣。
? 如果說你想通過打壓別人來證明自己優秀、如果你想事事都挑別人的毛病、如果你爭強好勝、如果你不懂得與人為善……那么不要把這些無知的行為歸結到性格使然,只能說明你像芮成鋼一樣,雖然很有才華(其實也不一定),但卻是個“粗俗、傲慢、無知、無禮、缺乏最基本教養的人”,個性不是你的遮羞布。
? 好啦,今天是我第一次在簡書發文,我覺得我的中文學得還算不錯,所以請大家批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