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阿里巴巴悄然上線團隊通訊軟件“釘釘”。上線后,有著前車之鑒的阿里巴巴并未對這款產品做任何推廣,如果不是明顯提示,你可能完全不知道這是阿里的社交產品。然而,僅隔半年,如此低調的釘釘卻在國內企業界無人不曉,“釘”一下的工作方式直討老板們的歡心,“免費通話”更讓員工們青睞有加,可以說,此次再戰社交之舉可謂一雪前恥,這著實讓阿里欣慰。11月24日,中國優步(Uber)宣布與釘釘達成戰略合作,優步正式成為釘釘認證企業客戶,并將向后者開放API接口。此大招一出,釘釘“免費一切”、“便捷一切”的標簽立馬又殺向頭條,業界紛紛感嘆,背靠大樹好乘涼,在這個拼爹拼錢的時代,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已然變得越來越殘酷。
一直以來,相比國外如火如荼的企業級市場,中國的To?B圈始終在不溫不火地踽踽獨行。而隨著移動互聯、云計算的迅猛發展,以及協同辦公產品和商業模式趨于成熟,中小企業得以一夜爆發,成為新一輪資本投資的狂歡盛宴。
此時,阿里釘釘的悄然殺入,就像一顆迷霧炸彈,剛開始以為是一聲“悶雷”,當其慢慢擴散時,身在其中者才驚覺:風向已定,迷云層生,我們的出口應該在哪里?
開戰,直面對壘的用兵之策
商場如戰場,面對擺開踢館架勢的釘釘,在企業級市場耕耘多年的金蝶,顯然是主戰派。其實早在2009年,阿里軟件祭出企業在線軟件免費大殺器,金蝶旗下友商網便搶先推出同類免費在線軟件強硬反擊,得以捍衛住地盤。此番再次過招,金蝶憑借云之家,與釘釘直面相抗。
號稱企業數突破90萬的云之家,啟動了所有渠道進行地推策略,并陸續在全國各地分公司設立云之家專項推廣崗位,大舉鋪張移動互聯。11月6日,金蝶提出“云之家開放平臺戰略”,攜手金山WPS、滴滴出行構建企業互聯網服務生態。而24日,釘釘與優步達成戰略合作,在媒體上掀起更大風浪……
這種針鋒相對立即就讓人覺察到了濃濃的火藥味,而如果說老牌軟件企業拼得的是謀略,那么“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新興互聯網公司則以更直接的方式與釘釘對臺打擂。一年時間內三次融資,D融資達1億元,紛享銷客的“土豪”身份在圈內人盡皆知。雖然紛享以CRM為主陣地,釘釘的出現著實沒有讓其達到火燒眉毛的程度,但共耕于移動辦公管理良田的釘釘儼然是紛享客流的一大威脅。
今年第四季度,紛享銷客在分眾樓宇、地鐵、雜志、移動客戶端等媒體投入了近1個億的廣告,與阿里打響億元廣告攻堅戰。很多人質疑這種燒錢行為,但在紛客看來,這并不是在盲目競爭,在快速成長階段進行戰略性廣告投入是一件必要的或者不得不做的事情,畢竟占領潛在用戶心智才是最核心目標。
當然,有著阿里親媽的撐腰,釘釘雖成“眾矢之的”但也見招拆招,無論是線上線下,“每月更新”、“1億福利”釘釘總是有意無意便搶了頭條。
現今來看,云之家、紛享銷客、班聊等帶頭力戰釘釘,一方面,這是領土被犯必須對抗的必然之舉;另一方面,借著釘釘“富二代”明星光環進行貼身纏斗,也有捆綁知名度迅速上位之嫌。但,真正的較量不僅僅是臺面上的你方唱罷我方唱,各方背后的物力、人力以及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網才是商戰里無法剝離的博弈棋子。
而對用戶來講,競爭是最激進的過濾,無論鷸蚌相爭,如何斗法,都要看用戶買不買賬,畢竟協同辦公軟件對于工作與人關系的深層挖掘,才是說服這類理性人群的最有力證明,而最后被淘汰的,終是不得民心。
聯盟,生態布局是張什么網?
除去正面的你爭我斗,也有企業選擇了不同的路,天王斗地虎并不適合以和為貴的中國經商業態,在沒有直接利益沖突下,中國企業更傾向于“抱團”法則。
8月,阿里釘釘提出C++戰略和開放平臺生態,宣布建立生態發展基金,豪言首期投入將達10億元。至此,釘釘由一款服務于企業的IM社交產品,轉身成為SaaS軟件聚合平臺。當天,數十家isv宣布加入,藍凌、和創、泛微、Tower、通達這些資深廠商早已位列其中。
很顯然,釘釘布下了一張更大的網。藍凌在企業級市場努力了15年,國內500強企業超過100家使用藍凌,用戶數量超千萬。但是,移動互聯到來,用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體驗要求越來越好,成本越來越高。“變還是不變?”這個問題不僅僅困惑著藍凌CEO徐霞,更是眾多傳統OA企業何去何從的心聲,轉型,以最低成本的轉型,這個答案促成了藍凌們與釘釘的結盟。
不論是藍凌、和創還是國內其他的SaaS軟件開發商,這些年的業務基本都是在PC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讓移動辦公成為企業協同變革的風向標。釘釘的接口開放,意味著藍凌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以低成本獲得新用戶以及阿里的技術支持,同時,阿里也實現了平臺+深度垂直應用的多刀切入,結盟似乎已是皆大歡喜。
但不可忽視的矛盾仍然存在,釘釘所極力塑造的生態建設,圈的可不止是一倆家藍凌,隨著入駐者的增多,釘釘如何平衡用戶體驗的一致性?釘釘的永久免費,聯盟者們能否奉陪到底?11月,偏向社交的樂興也開始與釘釘進行洽談,希望將伙伴協同軟件與之對接,而一起拋來的還有個難題,在釘釘自上而下的推行方針下,伙伴該如何協調自身一直引以為傲的基層體驗思維?畢竟,產品理念上的碰撞可不是個小麻煩。
如此來看,商家合作謀求的是互利共贏,但在過程中卻少不了一定程度的損耗。既然面對釘釘時,聯盟者們選擇了化干戈為玉帛,那么在布局時就該想清楚其中的利弊,權衡得失后最大化效益最小化風險,因勢利導是上策,舉棋不定可不是謀定而后動的前身。
沉默,無法掩蓋的BAT平臺之戰
BAT之間向來不缺戰火,在to?B混戰中,企業辦公市場被波及的時間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早很多。來往夭折后,阿里放棄與騰訊的直面碰撞,劍走偏鋒從企業社交出發推出釘釘,而早在2014年9月微信企業號便已上線,原本這將又是一場兩大巨頭最精彩的PK賽,但到目前為止,騰訊似乎并沒有多大動作。
相反的是,阿里攜帶釘釘,在2015下半年就猛砸五個億的廣告費,當全國數十萬個廣告屏同時亮起“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的口號時,微信企業號顯得更為落寞。有業內人分析騰訊是在沉默中暗暗布局,其意將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進行聯合,打造企業服務生態平臺,但要把6億多個人用戶轉化為企業號用戶尚需時日。
12月初,騰訊首次對外公布微信企業號一年多來的業績數據,稱自去年正式上線,截至2015年11月底,微信企業數達60萬家,總用戶數達1000萬人,日活躍用戶數則為200萬。同時,騰訊研究院發布《微信企業號白皮書》,指出80%的人會在工作場景中用到微信,其中30%的人經常使用微信。“幾乎每個人都在工作外使用微信,這意味著在這個平臺上做接口和應用,工作溝通會變得順暢許多。”?微信開放平臺業務部副總經理孫劍暉說。在孫劍暉看來,微信企業號早已占得先機,“因為幾乎沒有人愿意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使用一個與自己的應用習慣完全不同的新軟件。”最近,微信企業號還改進了三項新功能,這些跡象都在表明,也許微信企業號確實是在暗暗發力。
只是,這種穩步漸進的策略與大張旗鼓的釘釘有點相距甚遠。一路高歌猛進的釘釘不僅鐵了心要打造全新的企業服務生態圈,而且意在謀求跨界整合,與Uber的合作是其創立“工作”+“出行“便捷模式的試水,背后則是以企業服務共創計劃啟動員工福利,以習慣捆綁用戶的更大野心。
可能,這是場無聲勝有聲的對抗,鹿死誰手的定論還為時尚早,但就目前形勢來看,阿里釘釘已在聲勢上壓過微信企業號。
而就在王者們一身戾氣攪得市場天翻地覆時,早已認栽的其他企業服務商卻也發現了意外之喜,那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對整個企業級市場的教育意義,在巨頭帶來競爭壓力的同時,市場正在被引導,企業級用戶對產品的理解力飛速加深。機會向來只眷顧那些鼻子靈的人,今目標開始輔以各種線下的沙龍會議,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用戶獲取,銷售易拍攝了CRM自制劇《銷售彥論》,開始在愛奇藝等視頻平臺滾屏播放……
BAT的介入讓原本就不平靜的企業級市場變得波濤洶涌,誰也無法預測這場戰役的最終結局,隨著戰線的拉開,各方勢力免不了此消彼長,當企業級市場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風口,要想奪得出路,就要看誰跑得更快。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