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無法回轉(zhuǎn),唯有愛才能永存
《星際穿越》講述的是:在不久的未來,氣候巨變,糧食作物受到枯萎病的侵襲,人類已經(jīng)無法在沙塵暴肆虐的地球上繼續(xù)生存。曾是NASA最出色的飛行員的Cooper被選中作為拯救人類計劃的一員,因而被迫離開自己的兒女,與Brand等一行人,前往太陽系之外另尋生機的故事。
春節(jié)檔《流浪地球》火的一塌糊涂,沒能趕上檔期,前天看了斯皮爾伯格編劇、監(jiān)制的史詩般的大片《阿麗塔》,引爆了近期科幻題材,回顧劉慈欣的《三體》在2015年席卷一系列國際獎項為標志,應(yīng)該始于2014諾蘭導(dǎo)演的《星際穿越》,可謂真正開始帶起了一股全球硬科幻熱潮。之后各路大神爭相效仿的《火星救援》與《太空旅客》,盡管通過緊張的故事情節(jié)和特殊的背景環(huán)境也營造出了那種宇宙孤獨感,但與《星際穿越》的差距還是太過明顯。相比《阿麗塔》的震撼畫面效果,《星際穿越》劇情更貼近科學(xué)本身邏輯,就像金庸小說一樣更貼近歷史一樣,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科幻大片中融入濃濃的感情線,實屬難得的好影片!
有人說《星際穿越》并不能算是純粹的硬科幻電影。太空片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能打破倫理視角,而從超越維度(宇宙論、宗教)重新把握人類社會。而諾蘭的努力,則更近于用物理學(xué)之外的盲點,拔高人倫價值。
比起之后的《火星救援》與《太空旅客》,乃至之前諾蘭自己的作品《記憶碎片》,《星際穿越》的不同(同時也是它的優(yōu)秀之處)在于,當所有類型的太空片都在努力鋪述硬科幻和營造太空孤獨感的時候,諾蘭卻把他的故事重墨在了人文關(guān)懷之上——電影中,庫珀(Cooper,馬修·麥康納飾)與墨菲(Murph,杰西卡·查斯坦飾)的父女之情幾乎貫穿整個影片,同時也是推動整個影片敘事的一個重要感情線。
一邊是太空冒險,一邊是通俗的情感戲。無論外表多硬科幻:蟲洞、黑洞、太空冒險、多維空間……最核心的仍是親情與愛。科學(xué)與理論其實都是為感情服務(wù)的,用很硬的外殼包裹最柔軟的情感。也因為此,它不會是《2001太空漫游》那樣嚴肅偉大的科幻片,但卻有更飽滿的感情。
這部片子最引起我共鳴的部分是人類飄在太空中時的那份深邃的孤獨感。無聲的世界、對家人支零破碎的思念,尤其庫珀與女兒告別以及看女兒錄像痛哭流涕的鏡頭幾欲讓人落淚。
愛,穿越時間和空間
當庫伯飛入黑洞,落入五維空間之時,整部電影也來到了它的最高潮部分。在五維空間之中,庫伯終于明白了原來帶他來到這里的,并不是所謂的不知名的“五維生物”,而正是他們自己。
當機器人塔斯問到:我試過了所有方法,但都沒能將黑洞的數(shù)據(jù)傳送出去,你如何能告訴墨菲?庫伯篤定的答道: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一個小女孩的臥室里,每一個時刻,極其復(fù)雜,它們幾乎擁有全部的時間和空間,但又沒有任何束縛,它們不能在時間里找到特定的位置,他們沒法溝通,所以我才會在這里……”
“我要找到辦法去告訴墨菲,就像我發(fā)現(xiàn)這時刻。”
或許如塔斯這樣超高智能的機器人都仍然理解不了庫伯此時的感受,塔斯靜靜聽著庫伯幾乎興奮而癡狂的表達,問到:“怎么做到?庫伯。”
“愛!塔斯,是愛!就像布蘭德說的,我和墨菲之間的交流可以量化,這才是關(guān)鍵。”
在黑洞之中,唯一能存在的只有引力和時間,但庫珀卻在最后一刻明白了(同時也讓觀眾領(lǐng)悟到),還有一種物質(zhì),同樣也能夠存在于這無邊的黑暗之中——那就是愛,他對墨菲的愛,他對墨菲的牽掛,超越了時間空間。而這樣的超距作用,任何量子力學(xué)和相對論都解釋不了,在相距幾乎數(shù)千萬光年的兩個地方,兩顆心緊緊連在一起,彼此互通、彼此牽掛,以致于僅僅是手表上的秒針微微顫動,墨菲仍然能理解到——這是他的父親在與她溝通。
而正是Cooper對女兒的“愛”這一驅(qū)動力,才有了如此因果循環(huán),讓故事首尾呼應(yīng);展開來講,同樣身為人父,在光影之中來回穿梭的諾蘭和馬修(庫伯飾演者)借用這樣一個故事,用導(dǎo)和演的方式表現(xiàn)了他們對子女和家庭的情感——這樣的”愛“,也是本片最大的感情牌,在升華了全片的同時也給觀眾們對于宇宙、對于時間空間的疑惑,一個巧妙而又合理的擦邊球式回答。
似乎借用但丁《神曲》天堂篇的結(jié)尾十分應(yīng)景:"But yet the will roll'd onward, like a wheel in even motion, by the love impell'd, that moves the sun in heaven and all the stars."(那愛將意志轉(zhuǎn)動,如車輪被均勻推動。正是愛,轉(zhuǎn)動了太陽和群星。)
庫伯將黑洞的量子數(shù)據(jù),以秒針顫動的方式告訴了墨菲,拯救了幾乎陷入絕望的人類。
感情是人類最大的弱點,也是最大的優(yōu)勢
如果說庫伯對墨菲的愛,是偉大而神圣的,那么曼恩教授對自己的自愛同樣也不應(yīng)該貶低,因為他們都出自我們自身的感情,感情是人類最大的弱點,同時也是最大的優(yōu)勢。
曼恩教授(馬特達蒙飾),幾乎以欺騙的方式,使得庫伯一行人來到了他的星球,卻發(fā)現(xiàn)這里并不適合人類生存。曼恩為了掩埋這個真相,甚至對庫伯暗下殺心,好在布蘭德救援及時,庫伯才不至于在這個冰天雪地,荒蕪枯寂的星球上死去。
其實想想曼恩教授,也無可厚非,滿載人類的期望,獨自一人來到這個星球,本來滿懷信心地可以找到新的家園,卻發(fā)現(xiàn)這里只有刺骨的寒冷和寸草不生的冰層,無論誰在這樣的絕對孤獨和絕望之下,也很難做到內(nèi)心毫無波動,而正是這種波動——來源于人性最底層的感情,那種對生存極度的渴望,才使得曼恩教授做出了這樣的舉動。
那么曼恩教授就一定是自私而卑鄙的嗎?我認為不是,如果他真是這么一個人,自然也不會被人類選為最早一批的開拓者的首領(lǐng)。往后看可以發(fā)現(xiàn),在曼恩飛上空間站,準備對接的時候,他仍然記掛著全人類,或許當生存的原始渴望支配著他時,他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但當他活下來之后,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對人類,這個種族,而并非以個體的角度所投入的憐憫,仍然讓他從某種意義上顯得偉大。
曼恩一直沒有忘記他的使命,從一開始,他就以種族的視角去為人類的未來開拓和冒險,而并不是為了某個個體或自身。
在這世界哪一個時空,可跟你往日重逢?
米勒的星球,由于離黑洞過近,以致于時間都被壓縮,在這個星球上的一個小時,等于外界的七年。而庫伯一行本打算只勘察一個小時就回到飛船上,卻因為海嘯爆發(fā),引擎熄火,而不得不多呆許久,當再次回到飛船上,原先在飛船上等待他們的羅米利已經(jīng)從青年步入老年,對于庫伯他們來說,時間可能才過去了幾個小時,而對于羅米利,則是“二十三年四個月零八天”。須發(fā)泛白的羅米利再見他們時,穿著一身睡袍,步履闌珊,口齒緩慢,他看著庫伯,仿佛看著四月陰雨紛紛的遠洋。不自覺摩挲著雙手,他緩慢而又沉重地說道:
“我已經(jīng)等待了很多年。”
諾蘭在星際穿越中所刻畫的黑洞
時空的交錯令人恍惚,一眼萬年的孤獨感席卷全身,你的鶴發(fā)或許是我的童顏,而我一次呼吸能抵過你此生的歲月。
這就是吞噬萬物,甚至包括光芒的黑洞的力量。這就是宇宙——這黑漆漆,無邊無涯的空間——所帶來的孤獨感。
曾有人將宇宙比喻成大海。可大海再深、再遠、再一望無際,只要你揚起帆,奮力的向前劃,終究還是能夠逾越。而只有這無垠的宇宙、浩渺的星瀚,是非人力所能及,任憑你意念穿梭、思想跨越,只要賣出了那第一步,就永遠不可能回頭。這正如影片中布蘭德所講:
“時間是相對的,既可以拉長也可以壓縮,但是就是不能回轉(zhuǎn)。”
最后,關(guān)于諾蘭和其他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的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chuàng)意。如果有看過他之前的作品《記憶碎片》或者《盜夢空間》的話,想必不得不認同這個觀點,在敘事上的流暢表達和結(jié)構(gòu)上的巧妙設(shè)計,縱觀整個好萊塢也可以排進前三。
但這部《星際穿越》卻與之前的作品又有所不同(或者可以說是創(chuàng)新),諾蘭第一次接觸科幻題材,保持了對前輩最恰當?shù)淖鹁从刑嗟膶Α?001太空漫游》的致敬段落(2001一直是諾蘭心中十佳之首)——但絕不止于致敬:太空特效上,這部影片中諾蘭可是花大價錢來實現(xiàn)準專業(yè)水準的蟲洞、黑洞穿越、思維空間。誠然庫布里克在太空哲學(xué)思想構(gòu)建上無法可及,但他在那個時代無法實現(xiàn)的技術(shù),諾蘭做到了。
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博大深奧,墨菲定律的暗示性理解,都不如愛來的偉大!永恒!